谈到玩,男孩子花鸟鱼虫当中,可能除了花,其它都感兴趣的,就按这个顺序,先说鸟。
按照人类逮鸟、养鸟、驯鸟、繁殖鸟的意愿,一般就是三个目的:喜欢鸟的外貌的观赏鸟,比如鹦鹉、寿带,玉鸟等等外观漂亮、色彩迷人的。 这属于观赏鸟。
喜欢听鸟的鸣叫的:中国四大鸣叫鸟类是百灵、画眉、绣眼和靛颏,因为我没有见过绣眼,所以用黄雀替代。
喂养的百灵鸟都是蒙古百灵,以张家口的为佳。百灵鸟是唱歌专家,能模仿很多鸟的叫声,音域宽广,边唱边舞。一般的鸟笼底部或者是空的,或者用厚布铺在笼底。养百灵笼底必须有砂子。我听别人讲过捕捉百灵的过程。百灵一般在沙地里繁殖孵化。看到百灵落地,鸟窝肯定不在落脚的地方,二是在周围几米之外。起飞的时候也是从鸟窝里借着草稞掩护跑到几米之外再起飞,就是担心天敌发现自己的巢穴。
画眉产自贵州和四川,以贵州的为佳。之所以叫画眉,就是鸟的眼睛上有大而长的白色羽毛,和人的眼眉一样。画眉叫的声音大而高亮,婉转多变,很容易学会其它鸟类或动物的鸣叫,而且好斗,一般情况下,树林里只要有画眉在鸣叫,其它鸟类都甘拜下风,不再献丑了。
百灵和画眉都不是候鸟,我们老家那里自然界是看不到的,都需要购买,相对来说养的人也较少。
黄雀和靛颏都属于候鸟,在我们老家,春天榆钱落的时候正是逮黄雀的季节。黄雀和麻雀大小差不多,只是身上的羽毛是黄绿色和黑色一般是把鸟笼挂在很高的树枝上。捉鸟的笼子叫盖笼,分两层,底下一层是封闭的,放上另外一只养熟的黄雀做诱子;上层的鸟罐里放上水,放上一个谷穗,用来吸引路过的其它黄雀。上面的鸟杠(鸟笼里面横在笼子里的一根横棍,手指头粗细,一般上面都用胶粘着一层细砂,鸟在笼子里多数都站在这根棍上)直接和鸟笼上层活动的盖子相连,一头固定在鸟笼的一侧,另一头是活动的,带有机关,只要触动,就会牵引着把鸟笼上的活动盖子关闭。路过的黄雀听到同类的鸣叫声(鸣叫类鸟都有斗嘴的习性,就是看到同类就要比一比谁的叫声高昂、好听、套路多),飞过来看到笼子里的食物和水,放松警惕,落在盖笼上歪着小脑袋左观右看,终于下定决心入笼吃谷穗的时候,自由也就结束了。黄雀只要一落到鸟杠上,机关就发动,落入笼子里面的鸟就再也飞不出去了,只能等待放笼子的捉鸟人过来把自己倒入其它的笼子里,从此过上吃喝不愁、不惧风雨寒暑、但没有自有的笼养生活。黄雀的饲养很容易,基本上有小米就可以,也可以加上一点蒸熟的鸡蛋黄(碾成粉)或黄皮虫(学名面包虫,用一个盒子或罐子,放入一点面包虫,就会自动繁殖很多,主要用来饲养鸟类,增加动物蛋白,也有人冬天用来钓鱼)。黄雀很容易驯化,过去算卦骗人的有一部分人会养黄雀,用来抽签。就是你说个什么事情求答案,算卦的人说结果是天定,然后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有很多卡片,他表面是把卡片顺序打乱,实际是把和你所问事情相关的模棱两可答案的那张卡片带有暗记的一端露出来,由于经常训练已经形成条件反射,黄雀从算卦人身上飞过去,就会准确的把那张卡片给叼过来。过去农村科普知识匮乏,不明白怎么回事,所以对算卦人的话就深信不疑了。
靛颏分红颠颏和蓝靛颏,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最明显的特征是鸟的脖子和胸脯之间(颏的位置)的毛是红色的就叫红靛颏,那个位置的毛是蓝色的就叫蓝靛颏,我们那里和大多数养靛颏的一样,养的都是红靛颏。靛颏一般是九月份路过我们那里。逮靛颏是用片网,类似于粘网,只是网眼大、网线粗,我小的时候片网都是棉线织成的,网眼介于大枣和核桃之间,也就是靛颏的头能钻过去,但是身子过不去。一般是两个人,事先把一米宽、十来米长的片网挂在灌木丛的一侧,把整个出口挡住。我们那里主要是在棉花地里逮靛颏。把网挂好了,一个人藏在这里等着,另一个人从棉花地里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敲打棉花秸,同时嘴里发出声音,把靛颏轰到张着网的一侧。靛颏遇到人的轰赶,并不是直接起飞飞走,二是在棉花丛里不停的低飞向安静的一侧移动,直到撞到片网上。这时候藏在这里的人就赶紧过来把靛颏捉住,装进一个事先带来的黑色口袋里,野鸟性子急,直接装在笼子里会乱撞,把自己撞伤,影响品相。
红靛颏的品相讲究眉、叉、线、片、脯。前四个字说的是头脸,眉叉就是鸟的眼睛上下看着像眉毛的白色羽毛,像两个八字横着围绕着眼睛,所以叫叉。眉叉越粗越好,也就是常说的亮眉亮眼;线就是鸟脖子下面红色羽毛上边像八字的的黑色羽毛,没有最好,有的话越细越少为好;片就是红色的羽毛,越大越宽越好,红色越鲜艳越好,据说红靛颏喂食藏红花会让红色的羽毛越来越漂亮,只是听说,藏红花是很贵的,没有见人喂食过;脯就是胸前的红毛,也叫上彩,肚子上的毛叫下彩,直接能看到的叫明彩,吹开羽毛才能看到红色的叫暗彩,彩当然是越大越好,最好是和上面的片连上,那是红靛颏的上品—舌尖红。
和黄雀相比,红靛颏的饲养就比较难了。一个是吃的复杂,我们那里叫各食面(我猜的,音是这三个字,具体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是用玉米面、绿豆面、黄豆面、肉干粉等几种东西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具体比例我不知道,还要加喂面包虫,最主要的是要喂食蜘蛛,非常麻烦。一个是鸟杠要用棉线缠上,防止把爪子磨破。第三个就是笼衣(用厚布做成的能把整个鸟笼罩起来不透光的桶状的东西),养黄雀根本不需要,画眉百灵需要笼衣,靛颏特别胆小,新捉的鸟一定要用笼衣罩着。第四个就是多病,最常见的就是肿爪掉爪,稍微不注意,爪子就肿起来,然后就掉了下来。当然靛颏的鸣叫也是很好听的。我们村就一个人就是那个我叫爷爷的人逮靛颏、饲养靛颏。那会儿的夏天秋天午饭后,他就会提着鸟笼子,端着茶壶,里面就是高碎,端着茶碗,在胡同口通风处开讲,关于鸟的很多知识,我都是从他那里听来的。
前面的四种鸟,都是大人饲养和把玩的,孩子们是不能玩的,因为多数是候鸟或本地没有的,资源少不容易捕获,也娇贵。孩子们能玩的基本就是麻雀,我们老家当地话叫大啦喳。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麻雀随处可见,民间俗语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说的就是它。
据网上介绍,麻雀不是指“一种”鸟,而是一种鸟类的总称,包含了27个品种,它们在外观大小以及颜色上,几乎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有很小部分在毛色上的差异,一般都是呈现棕色或黑色的斑杂状,而这也是“麻雀”这一名字的由来。麻雀由于体型很小,它的翅膀短而圆,因此麻雀不适合飞太高、太远或者太久,通常在低空飞行大概几分钟就要停下来休息,这也是麻雀总是飞一飞就停下来,站在树枝上或电线上排成一排的原因。麻雀虽小,但却有着非常强烈的领地意识,并且也比较团结,一旦地盘被占据,就会团结起来一同将敌人驱离。我小的时候就多次见过一群麻雀驱赶一只灰喜鹊的事情。麻雀不仅喜欢群居,而且还喜欢大数量地凑集在一起,尤其是冬天里下雪以后,只要有个化开雪的空地或生产队存放作物秸秆的场地里,上百只麻雀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非常壮观,一鸟枪打下几十只来。
麻雀喜欢在人类屋舍筑巢的习惯,我看到的麻雀巢穴主要是三类场所,一类是空闲的房屋里面椽子空挡之间或者是破旧裂缝的墙壁之间,尤其是家里的东西厢房或南屋、生产队的库房,那会儿的房屋不像现在这么密闭,窗户纸几年糊一次,库房干脆就是几根椽子横档在窗户上,不避风不挡雨,倒是通风,这一类应该是最多的,因为总比野外的环境安全舒适。第二类就是野外的树洞里,那会锛达木鸟(音,其实就是啄木鸟)很多,野外的果树上经常有它在树干上横着掏出来的十几厘米深的洞,也就成了小型鸟类的天然巢穴。第三类就是前文说过的农村淘汰的土井里面的洞里。那会儿麻雀繁殖的时候我们经常找鸟窝掏刚孵化的小麻雀或鸟蛋,就是看到有麻雀从库房、闲房、树洞、土井里飞出来或者麻雀吊着羽毛软纸或者昆虫飞到这些地方去,基本上就会有麻雀长期居住。凡是叼着羽毛软纸类的东西,都是准备孵化,里面都有麻雀蛋,凡是叼着蚂蚱等昆虫的,都是窝里有孵化出来的小麻雀。因为土井夏天温度低,掏麻雀的时候在井壁的洞里掏出和想吃小麻雀或着麻雀蛋的蛇,也时有发生,好在没有毒蛇,多是筒体草绿色、在脖子附近有红白黑斑块的草蛇;而另外一种比较稀少的筒体土褐色、背上从头到尾有一条白颜色纹路的白线蛇(白线蛇是我们那里的叫法,学名应该是黄脊游蛇),却没有遇到过。麻雀的蛋很小,类似于原来的一种小点心鱼皮豆大小,每一窝有四五个。
由于长时间与人类的居住环境比较近,所以麻雀不太惧怕人类,撒一把谷子或高粱在院子里,只要人离开几米,树上的麻雀就会飞下来吃,人们也利用这一点用筛子来扣麻雀,方法是找一个比较大的筛子,用一根半尺左右长的木棍把筛子一侧支起来,使筛子斜着立起来,木棍上栓一根细绳,往筛子地下放一个谷穗或撒点粮食,人躲在一侧,待麻雀进到筛子底下吃食的时候,一拉连着木棍的细绳,支着的筛子就会落下,从而将在筛子底下吃食的麻雀扣住,尤其是冬天下雪后由于麻雀找不到吃的东西,效果最好。
现在据说国内的麻雀都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华原产麻雀了,土著麻雀基本上在五十年代灭绝了。因为五十年我国处于初期建设时期,温饱问题是当时最大问题。麻雀是属于杂食类,除了吃虫子,也会吃稻谷高粱等,尤其是在秋季,大量麻雀聚集在一起吃粮食,在那个人都吃不饱饭的日子,偷吃粮食的麻雀自然成为众矢之的。当时有统计数据显示,一只麻雀每年可吞食四到五公斤粮食,按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标准,相当于每一百万只麻雀每年可吃掉六万人的口粮。因此和老鼠、蚊子、苍蝇一起进入四害之列,成为全国人人喊打的对象。在除四害的活动中,由于老鼠会打洞而逃,蚊子和苍蝇又体型小又能飞,这三者抓起来比较费劲,只有麻雀容易消灭。由于麻雀长时间与人类近距离生活,因此人们对于麻雀的习性十分了解,制造了一系列消灭麻雀的方案,比如在门口、田间都挂满了鲜艳的衣服或布料来惊吓麻雀,通过敲打铁盆、铁锅的方式惊吓麻雀,迫使麻雀在受惊的情况之下高飞或者长时间飞行而不敢栖息,便会导致一只只正在空中长时间盘翔的麻雀突然肝裂,从空中跌到地上。还有的人到处搜寻麻雀的窝,把刚下的蛋全部清理掉,鸟枪、沾网、弹弓等手段各显其能,效果显著。有相关资料显示,仅下达除四害的指令一个月后,全北京市捕*麻雀超过37万只,全国一年之内消灭麻雀的数量将近20亿,野外麻雀基本上被灭绝了,有些地方甚至很久都听不到麻雀的叫声。民众很高兴,按照每只麻雀一年食用谷类5斤来算的话,除去20亿能够获粮100亿斤,我国来年注定大丰收。可出乎意料的是,麻雀消失之后,农民们不仅没有迎来丰收,甚至发现田地里的粮食收成比有麻雀的时候更少,农作物受到害虫严重啃食,很多树被吃的光秃秃的,让种植果树的农民叫苦不迭,只能买农药去除病虫害,但成本却增加了。要知道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农药产量非常低,也就是现在已经被禁的六六粉、滴滴涕和敌敌畏,而且后两种还是进口的。当时中科院院士朱洗、郑作新力挽狂澜替麻雀“伸冤”,力证麻雀是杂食类,虽然吃粮,却是属于季节性,一般是在秋季丰收之际,而其他季节麻雀一般都是吃害虫居多,因此麻雀对于农民乃至农业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于是就用蟑螂把麻雀从四害里面替换了出来。但短期内麻雀不会大量的在全国繁殖,怎么办?从外国买。有说从邻国老大哥苏联买的,那里地广人稀,麻雀没有遭到大规模捕捉,也有说从英国进口的,具体从哪进口的,肉食者谋之,我等平民百姓不必操心。2000年8月,麻雀还被国家林业局组织制定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保护动。如今捕麻雀是名副其实的犯罪行为。
我小的时候虽然麻雀不是四害之一,但也还不是保护动物,可以随便捕捉,所以掏、养麻雀就成了农村男孩子的一项乐趣。我们那里一般是五月前后麻雀进入繁殖期,这时候就有少数人开始掏鸟蛋了,由于麻雀蛋很小,蒸熟了类似于鸡蛋清的滋味,虽然那时候生活水平很低,但麻雀蛋对人们的吸引力不大,我印象当中我自己也就吃过有限的两三次。掏养小麻雀对人更具吸引力,一个是小孩子的探知欲,也有大人为了哄孩子掏了小麻雀让孩子喂养着玩的。我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开始肯定是先看着大孩子喂养着玩,然后是长辈或比我年龄大的孩子掏了小麻雀送给我玩,最后就是自己掏鸟窝喂养麻雀。麻雀这个东西,个子不大,气性不小,捕捉住的大麻雀是不能喂养的,会绝食而死。我们掏麻雀一般就是树洞或墙壁缝隙里,个别的时候也有掏土井壁的,但难度大,需要像猴子捞月亮那样,一个人拽住另外一个人的双脚这样链接起来,最前面的孩子不能胖,否则大家拽不住,年龄也不能太小,否则不会掏,再有偶尔麻雀窝里有蛇的缘故,所以孩子们较少涉猎,我的整个童年只参加过一次。
刚孵化的麻雀是闭着眼睛的,七八天后才能睁开眼睛,嘴角的肉是黄色的,黄口小儿这句话是不是来源于此,就不知道了。掏来的小麻雀放到一个硬纸盒里,底下铺上一层纸。小麻雀拉尿了更换。刚掏来的小麻雀基本没有羽毛,大脑袋,细长的脖子,身体就是一层皮包着的一个肉蛋子。小麻雀是喂食用凉水泡好了的小米,防止吃了干米喝水后干米膨胀把小麻雀撑死。小麻雀饿了你用手指头碰它的嘴,它就会张开,小麻雀的嘴张开了很大(能放进整个的花生豆),并且不停地唧唧的叫,没有毛的小翅膀不停的呼扇,用根火柴棍蘸了泡好的湿小米抹到麻雀嘴里,它就会伸长脖子吞食,吃不了几口就不会张嘴了,这就是吃饱了,吃饱后基本就是睡觉,和小孩子一样。慢慢的小麻雀身上会长出深色的羽锥,先是从身上长深灰色的尖羽锥,这个时期我们叫做穿坎肩,很形象,这时候就可以喂窝头了,把窝头用手指搓捻成向日葵瓜子仁形状,送到小麻雀嘴里就可以了,但千万不能喂食馒头,一旦喂食了馒头,小麻雀的黄嘴吹就变白了,一半天也就死了,具体原因不知道。随着时间推移,小麻雀慢慢长大,翅膀上也逐渐羽翼丰满,也可以吃昆虫了,和饲养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尤其是饿的时候会主动亲近人,蹦到你的手上,有了飞行能力会飞到人的肩膀上或头上,这时候才是真正有意思的时候,小伙伴们会相互比试谁喂养的小麻雀更听话,长得更快(一窝一般四五只,掏到了小麻雀一般都是自己留一只,其余的送给小伙伴)。等到麻雀能自己正常飞行的时候,一般是让它在屋子里自有飞翔,孩子们回家它就会落到人的身上叽叽喳喳要吃的,也有的在此期间被老鼠或猫吃了的。当然发生这样的事故,也会哭一场的,终究是从小一步一步喂养起来的。所以也有的会放到笼子里挂在树上。等到真正长大的时候,会慢慢放飞,开始的时候它飞出去一会儿就会赶快回来,因为野外的世界是它不熟悉的,但还是会经常回来,尤其是阴天下雨的时候,人工喂养大的麻雀觅食能力是逊色于野外自然繁殖长大的麻雀的,但这个差距很快就会弥补上,用不了二十天,小麻雀就会融入大家庭,回归自然,基本就不会再飞回来了,小麻雀和饲养者的缘分也就到此终止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