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关注载月诗话,陪你一起,畅游古诗词的海洋……
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在黄州呆了五年的苏轼,接到了朝廷的一纸量移汝州的任命状。
终于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对于这里,他既想着早点脱离,又有万般不舍。
离开之前,黄州的百姓和好友都来送行,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竟然有十里之多。
四望亭边,春风抚柳,几只刚刚会飞的乳燕,似乎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人,好奇的停歇在柳树上,静静的看着。
饯别酒毕,东坡却迟迟不肯上马离开,他望向人群,似乎在寻找着某个人。
好友潘丙察觉到了这一点,上前问曰:“子瞻兄,还在等她吗?要不我遣仆去请她来?”
苏轼长叹一声:“罢了罢了,命中注定,有缘相聚,无缘相别,画不成的圆,就这样让它留个缺口吧!”
随即,一骑绝尘,翩然而去……
01
故事回到1080年初,这一年的苏轼,44岁。
44岁,本该是不惑之年,人生尘埃落定,静享岁月的温润恬娴,可是这一年的2月,他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任团练副使。
从人人敬之仰之的文坛领袖到人人避之不及的戴罪之身,他寥落的心情,如今我们换位思考下,都觉得绝望至极。
黄州穷山恶水,荒僻荆棘,享尽了京城荣华富贵的他,如掉在肮脏的鸡窝中的凤凰,一时不知所措,无法适应。
落魄被人欺,黄州的地方官,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也许是受到了他人的指示,落井下石的将苏轼的寓居之处,安置在破败的定惠院中。
这虽然是一座年轻的古寺,但这里本来就是穷乡僻壤,香火也不是很旺,不几年的风雨,竟让它墙破瓦落,垣断壁残,破败不堪。
残人对残景,他愈发的心情沉闷。
他如同一只无头的苍蝇,在寺院之中焦躁的踱着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