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上海气温稳步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一波“嗡嗡嗡嗡”的烦人精——蚊子。要说这蚊子叮人吸血就罢了,它还可能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基孔肯雅热、乙脑、疟疾等疾病。为了消灭它们,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蚊虫的一生
蚊虫属双翅目、蚊科,是一类完全变态的小型昆虫,其一生经过卵、幼虫(孑孓)、蛹、成虫四个时期。前三个时期均生活于水中,而成蚊生活于陆地。
早春蚊虫来自哪儿?
蚊虫是变温动物,其生长与活动完全依赖于外界的气温。当气温低于16℃时,蚊子的吸血活动会停止,而当气温低于10℃时,蚊虫干脆就启动“冬眠”程序,不再活动,不再吸血繁殖,不再生长发育,仅靠越冬前最后一次吸血储备的营养物质捱过严冬的考验。
还有一些蚊虫,如白纹伊蚊,在入冬前产下当年最后一批卵,这些卵在小容器壁上或底部泥沙里越冬。
这些捱过严冬的蚊虫或蚊卵,就成为当年蚊虫的“始祖”。
夏季蚊虫数量多
上面我们就提到了,气温对蚊虫的影响,温度在28-30度时最为活跃。上海市常年成蚊密度监测显示,家蚊(淡色库蚊)每年5-10月都处于比较高的密度状态,6-7月为全年最高;白纹伊蚊6-10月处于较高状态,7-8月为全年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