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兔悖论”是从古希腊的哲学家、诡辩家“芝诺”提出的“阿基利斯与乌龟赛跑悖论”演化而来的。其内容是:乌龟先爬了一段距离后处于A点位置上,这时兔子从后面想要追上乌龟。但是,它在追乌龟的同时乌龟还在往前爬。于是,兔子想要追上乌龟,就必须首先要到达乌龟开始所在的点A处。但当兔子到达A点时,乌龟又爬了一段到达B点。然后兔子又必须追赶到B点,可是此时乌龟又到达C点,兔子想追上乌龟必须要到达C点,可是乌龟这时又已经爬到D点……,这样一直跑下去,虽然兔子和乌龟之间的距离会接近无穷小,但是,兔子却无论如何也追不上乌龟。由于这个结论与常理不符,因此成为了悖论。 很多人甚至有些科学家们把这个问题当作科学问题来研究并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它,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观点。结果把这个悖论弄得很神秘。但在现实生活,人人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兔子追上乌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为什么在龟兔悖论中的兔子却追不上乌龟呢?这个悖论真的是一个科学问题吗? 其实要想解决龟兔悖论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悖论都是哲学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在真正的科学理论中是不会存在悖论的。而哲学中的悖论通常都是使用偷梁换柱和混淆概念等手法制造出来的。例如,在龟兔悖论中,一开始就用了“赛跑”这个概念来混淆视听,目的是让人产生出在“运动场”上看到的那种赛跑的印象。而实际上,在这个悖论中讲的根本就不是赛跑的问题。赛跑是针对参赛者共同目标而言的。然而在龟兔悖论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共同目标。龟兔悖论中的赛跑终点实际上是乌龟本身而不是龟兔以外的目标。这是第一个让人产生错觉的地方。第二个问题就出在“追上”这个概念上。我们通常所说的“追上”就是指相对于共同终点来说,兔子比乌龟更近的时候就算追上了。或者,兔子触碰到乌龟就算追上了。但是,在龟兔悖论中,因为没有共同的终点,终点就是乌龟本身,这样,只要乌龟转一下身,兔子就在它后面了。当然永远也就追不上它了。不仅如此,这个悖论还把乌龟和兔子抽象成为不占空间的质点,按照这个悖论所说的,只有当兔子和乌龟的质心重叠在同一点上时才算是追上。这个“追上”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个“追上”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物质实体都占有一定的体积,因此实体都具有排他性,两个物体不可能共享同一个质心。而兔子和乌龟都是实体,所以兔子的质心永远也不可能与乌龟的质心重叠在同一点上。这就是龟兔悖论中的兔子为什么追不上乌龟的原因。其实,按照这个悖论的说法,即使乌龟完全不动,兔子也照样追不上乌龟。因为这个悖论中所说的“追上”指的是兔子的质心与乌龟的质心重叠在同一点上时的那种状态。只不因为使用了让乌龟也爬行的场景而使得这个悖论更加生动而已。 众所周知,在物理学上计算两个同时运动的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时,完全可以把其中的一个物体例如乌龟作为静止状态对待,然后计算二者之间的相对速度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象这个悖论中描述的情形这么复杂。如果我们用的兔子和乌龟不是龟兔悖论中的(质点)兔子和乌龟,而是活生生的兔子和乌龟并让它们在特定的跑道上面对同一个终点赛跑,只要兔子不偷懒,追上乌龟肯定是没问题的。很明显,龟兔悖论是通过混淆概念人为想象出来的东西,不是客观世界中可以存在的物理现象,因此根本就没有任何科学意义。 龟兔悖论说明了诡辩家在制造类似理论的时候就像魔术师一样。先让观众看一些可以产生错觉的现象,然后引导观众沿着错觉的方向思维,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地方做些手脚,产生出出令人不解的结果。显得非常神乎其神。但无论多么神,那也是魔术,不是现实。 同样的道理,哲学悖论只不过都是一些类似于脑筋急转弯的娱乐罢了。它们可以被用来作为健脑的游戏使用,但不是科学问题。可是,我发现有些人甚至科学家竟然把这样的悖论当成科学问题研究,甚至与物质的不连续性和量子理论扯上了联系。要么是用数学微分、要么是用量子理论来解决龟兔悖论,这些人完全是上了诡辩家的大当。这就好比一个生物学家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去研究魔术师表演的“分身”一样,岂不荒唐? 显然,科学家用科学方法去研究魔术中的现象和研究哲学中的悖论都是违背科学基本原则的。为什么有些科学家会把哲学悖论作为自然科学的问题去研究呢?关键的问题就出在缺乏对自然科学原则的基本认识上。科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一定要在自然机制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悖论也好,魔术也好都不符合自然机制,因此都不是科学要研究的东西。 实际上,要想解决悖论问题,应该从从哲学上去解决,而不是用数学和量子理论去解决。例如在上述龟兔悖论中,只要解决了“赛跑”、“终点”和“追上”甚至“兔子”和“乌龟”等概念性问题之后,那个悖论就没有必要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了。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现代物理学的科学家们似乎热爱哲学胜过了热爱科学。具体表现在对物理机制的漠不关心上。因为不关心物理机制,因此才会有人把龟兔悖论当成科学问题去研究。因为不把物理机制当回事,因此爱因斯坦才会建立起他那违背物理机制的相对论。因为不用物理机制去把关,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相对论以及比相对论更荒唐的宇宙大爆炸等理论。 实际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其说是一个科学理论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理论。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理论中充满了悖论的原因。其实,只要从哲学上对它当中的一些概念进行一定的研究,问题就自然解决了。例如,如果光速不变的话光线为什么可以弯曲?如果质量可以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变化,而运动又是相对的话,那么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到底哪个物体的质量增加呢?还有时间的概念问题。如果时间是相对的、可以膨胀的,那在相对论的计算公式中出现的与时间有关的物理量,如时间和速度等中的数值是如何决定的出来的?其实“光速不变”本身就是违背哲学的。光速既然是一个速度,就不可能不变。如果它是不变的,就不应该叫做是速度。自然世界中的任何速度都不可能是不变的。很明显,相对论中的时间、空间、光速和质量等都不是物理学中的那些共识的概念,而是经过混淆之后的概念。就像在龟兔悖论中把“赛跑”和“追上”等概念进行混淆的做法是一样的。 “用哲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科学理论是一定经得起哲学方法检验的。”如果爱因斯坦的理论连哲学检验这一关都过不去的话,就没有必要把它作为科学理论对待了。让哲学家们去研究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