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只要是言简意赅的说的话或者经书,都会被现代文化人过度解读!这也是孔子开的先河!
易经本来只有卦象,简单的卦辞,被孔子作十翼,过度解读,易道复晦!
后代文人儒家大多数靠解读注解孔子的言行而活着,直到近代当代,仍然不乏其人。
孔子解说诗经的几句话,被归纳为四个字“兴观群怒”,显得高深莫测!平常百姓谁知道啥意思?而一些人也为知道了啥意思而充满优越感,和文化人的感觉!
正是孔子和后代董仲舒朱熹等大儒只玩文字游戏,把自然科学称谓下九流,奇技淫巧,唯有读四书五经而高!造成近代以来自然科学落后于西方!
我们今人应不要去故纸堆里浪费时间和人生!
原文来源《论语》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
“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
“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
“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以外,诗还可以事父、事君,并且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人们已经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不全面。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括,对诗的作用作了较有系统的理论的表述,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