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书上的文字、符号,得到了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就变成了短时记忆,暂时存放在我们的大脑里。我们需要反复地提取和存储,才能把这些短时记忆变成长期记忆。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分享、写卡片、写笔记、再读一遍等反复处理信息的方式,才能把这些内容变成长期记忆。
我在阅读的时候会提炼重点,之后会加入一些个人的观点,然后再去重构一遍内容。这个过程结束后,你就会发现你对这些内容处理了三遍,而这三遍处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复,因此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深深地扎根了。
好书要读3遍以上
知道了这个处理过程,我们就会了解到一个读书的法则:好书必须反复读,尤其是那些我们特别喜欢、对我们特别重要、内容又特别好的书。好书值得读3遍以上,我经常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第一遍读完之后可能很多概念都不懂,读第二遍的时候懂了一些,到第三遍的时候又记住了更多的东西,然后再去写文章、做分享,进一步熟悉和记忆之前学习到的概念。
有一句名言是说“一位教师真正学会一个知识的时候,是他在教学生的时候”,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分享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当我们去教别人之前,我们需要准备知识,把原来的知识再多巩固几遍,为了防止遗漏,某些重要内容会反复确认。这个准备的过程,促使我们反复地去提炼知识点,厘清自己的结构。实际上对一个知识点的记忆,相当于复习了七八遍,这七八遍已经足够我们把一个知识记在自己脑子里了。
分享是反复的学习过程
哈佛案例教学精髓吸收率最高可达90%
注: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证实,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平均效率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著名的“学习金字塔”。
有的读者会说,读书速度太慢,一遍都啃不完,更别说再读几遍了。尤其是一些很难读懂的书,第一遍读的时候真的会很慢,但是读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发现速度明显加快了,而当我们读第三遍的时候,阅读速度又会有所提升。
鹉哥的第五个建议就是,想要记住某些重要内容的时候,反复熟悉就好。这种反复熟悉最好的方式有可能是分享,这种反复的分享、反复的测试都是对知识的熟悉过程。
6.面对你的压力
第六个建议是面对你的压力。很多人读书的时候都会感受到压力,要么就是觉得某本书干货太多,要么就是觉得当下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或者是自己需要读的书太多,有太多的书读不懂,同时也担心读不完。
·你当前处于阅读的哪个阶段?
·入门总是最好的(控制阅读的难度)
·理解自己的节奏(阅读的速度和数量你自己来定)
有压力就会感到焦虑,我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当下的技能无法满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永远多于我们想学的东西。总之,我们问题太多而学得太少,我们的能力还不够,但挑战已经在敲门了,这时我们自然就会感到有压力。
如何处理这种压力?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心流。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心流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一旦进入心流的状态,我们就会很容易沉浸其中,不觉得疲倦。这些事情有些难度和压力,但是我应付得来。
阅读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焦虑状态,感觉有压力,想快点读完,或者读不懂;第二种是无聊状态,感觉读这本书好无聊、好枯燥,想尽快结束;第三种是心流状态,是在读某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到底是花了25分钟还是一个小时会完全忽略掉,我们处于这种心流的状态,可以流畅地与作者对谈。无论我们处于哪种状态——焦虑状态、无聊状态、心流状态,我们的目标都是进入心流状态去阅读,并保持下去,这是我们最终的追求。
那么如果面对的压力太大,但技能又不够怎么办?可以试着把难度降低,从一些入门级的书开始。如果觉得入门级的书很无聊,就可以加大一些难度。了解自身的节奏,把控自身的能力,体会自身的状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能力和要应对的挑战刚好匹配?如果我们读《西方哲学史》就会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但如果我们选择先读《苏菲的世界》,很容易就能看懂。假如觉得《苏菲的世界》很难阅读,怎么办?可以找一本图解版的来阅读,这就是前边说的“降低难度”。
当难度降低了以后,我们进入心流状态会变得容易。如果感觉读书很无聊,就试着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也能够让我们快速进入心流状态。这里再强调一遍,虽然有些难,但是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很轻松地应对挑战。
所以提升阅读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这样的:最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可以试着先从一些入门级的书着手。比如,我最近在研究系统思维,这听起来就很难,我会先寻找一些相关的入门级书。我找到了古典老师的《跃迁》,里面用一个章节来讲系统思维。读完之后我还是觉得太难了,于是我找了另外一本书《第五项修炼》,这本书把“系统思维”的概念用五个故事来讲,把一个很难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个的故事。所以这本书就是我入门学习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