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笔记本行业和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这两者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需要在笔记本和手机之间来回切换,那么这两者之间的数据、文档、资料等如何才能做到更方便的互通呢?相信这已经成为不少人在挑选笔记本和手机时的疑虑。实际上,现在几乎每家手机厂商和笔记本厂商在推出新品时都会提到一个广大消费者知之甚少的功能——跨屏互联。那么它有什么用呢?它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哪些需求呢?我们本期体验了数款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跨屏互联方案,希望通过我们的体验和经验,帮助广大消费者打通关于笔记本与手机跨屏互联的“堵点”,在后续购买笔记本或者手机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需要给别人发文件的场景,比如去打印店打印文档、用手机在新闻现场拍了照片需要传到电脑上等,这其实就诞生了关于手机与笔记本跨屏互联最基础的需求—传文件。也许有的用户会说可以用数据线传输,话虽如此,但在很多场景下这并不方便。除了用数据线,或许更多的人都是通过微信来完成这件事的。不过微信的“能力”有限,首先用它传照片可能会被系统压缩画质,而且你不能用微信发送1GB以上容量的大文件给好友或者设备。
除了文件传输的基础功能,现在很多厂商推出的类似“跨屏互联”的功能往往还能带来包括但不限于通知同步、图库浏览、剪贴板同步、投屏互动等便捷功能,你可以简单看作在PC桌面上复制了一个手机“分身”,这样的话你就不用再担心微信传输的1GB大小限制,也不用随身携带数据线。可以说这种“跨屏互联”是“传文件”的高级形式,能够带来更上一层楼的体验。
对于手机与笔记本的“跨屏互联”,市场中有很多参与者。如果从手机端出发,现在主流的各大手机厂商都推出了类似的功能,甚至一些不生产笔记本的手机厂商也推出了类似功能。比如苹果有自己的“连续互通”体系,小米推出了“MIUI ”,华为有自家的“华为分享”,荣耀则有“荣耀互联”,OPPO推出了“OPPO跨屏互联”,vivo不仅推出了“vivo互传”还有另一个类似方案“vivo量子套件”,三星则有自己的“Samsung flow”等。如果从传统笔记本厂商的角度出发,那么包括华硕、惠普、戴尔等在内的笔记本厂商近年来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跨屏互联”软件,以加强各类手机与自家平台的互联。或许是看到了用户对此的强烈需求,英特尔、微软这类与PC底层有关的厂商也将目光瞄准了“跨屏互联”,比如英特尔不久前推出了英特尔Unison跨设备协同技术,而微软则在Windows 11系统中带来了类似的“手机连接”功能。当然,市场中也不乏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带来的类似软件和应用。那么这么多的“跨屏互联”解决方案,它们都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谁家的体验更好呢?我们分别来看。(受篇幅影响,我们将分为多篇文章来进行讲诉)
苹果连续互通完善的生态系统是苹果最大的竞争力,也是苹果有这么多拥趸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生态”并不单指各类应用,而是各个设备在Apple OS系统中的相互联动。相信苹果老用户对AirPlay功能(隔空播放)并不陌生,这个于2010年推出的功能最初可以将iTunes中的所有音乐都推送到其他设备,并将iOS装置的画面同步至Apple TV,后来其升级为可以传送图片、音频、视频,它可以说是苹果多屏互联的雏形。再往后,相信大家用得更多也更熟悉的功能是“隔空投送”,它可以便捷地在苹果设备之间互传文件。与此同时,信息转发、通用剪贴板、接力等功能也纷纷到来,这些功能组合起来就构成了苹果的“连续互通”功能。
苹果连续互通可以看作是苹果生态圈中各设备互联互通的一个总概念,它的核心是Apple ID以及背后的iCloud服务。在苹果设备上登录相同的Apple ID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连续互通”功能在所有苹果设备(包括Mac、iPhone、iPad、苹果手表等)之间实现无缝衔接。这种深度集成在系统中、基于Apple ID的连续互通体验对用户上手来说简单便捷,不用像其他设备的互联一样需要专门安装App,或者初次连接还需要打开手机授权/确认等那样麻烦。
▲苹果连续互通是苹果生态圈中各设备互联互通的一个总概念,它的核心是Apple ID以及背后的iCloud服务。
▲在所有苹果设备上登录相同的Apple ID后,我们就可以使用“连续互通”功能在所有苹果设备(包括Mac、iPhone、iPad、苹果手表等)之间实现无缝衔接。
以iPhone和Mac之间的互联为例,登陆相同的Apple ID之后,如果你开通了iCloud服务,那么手机中的浏览器数据(书签、秘钥、浏览记录等)、备忘录、日历、提醒、通讯录、照片等都可以和Mac无缝同步,真正做到让手机和电脑融为一体。借助iCloud服务,我们编辑同一个文档时,用手机对其做标记或者创建速绘,它也会在Mac上实时显示出所做更改。甚至苹果设备间还支持“通用剪贴板”,比如在手机上拷贝文本、图像、文件或其他内容之后,可以在Mac上粘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