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真是个好东西
文/马学民
2011年9月的一天,一个叫宏的姐请我吃饭,参加的芳妹向我推荐并下载了“微信”。这一下方便了很多,可以干很多事,从心里说微信真是个好东西。
微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正在迅速改变着这个世界,人类进入了一个微信的时代。可谁曾想,就是这位改变世界者,却是曾经拮据到“揭不开锅”的、出生于一个原生态农家子弟的张小龙。
无疑,张小龙是有才的,这源于他的好学与勤奋,还有与命运抗争的坚韧精神,再次印证了“寒门出贵子”的经典。
最初使用微信,我的兴趣点是用微信发短信可以不花钱。我极力动员身边人安装微信,也是以此为噱头。
微信的功能实在太强大了,强大到无论相距多么遥远,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加了微信好友,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迅速通过视频、语音等等之类的功能,见你想见的人,说你想说的话......一句话,自从有了微信,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的只是举手投足的方寸之间了。
微信下载前,我是用QQ的,在古曹州大家都心知肚明去王胡同市场不单单买水果,因为从东大楼北直行600米右转进第三个门上二楼,房间有床;到市区牡丹南路西侧黄口附近吃饭,叫了一只鸡,点了一个鸭,许多人常常不吃饭从厕所出来。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QQ号码经常被盗,不是要求打钱,就是说些不三不四的话,或给你发暗号,或让你去某个地方等根本不认识的人、做你想做的事。
我思想保守,上大一时,从前卫杂志里和电影院看到、听到国外或者国内大城市里一些连名字都不知道的年轻人,很简单上床有戏,总感觉到不可思议。
后来这种情况国内呈蔓延之势,我想这不能口诛笔伐QQ,也不能全怨“微信”,虽然网上流行这句话:“微信是个好东西,查出轨一查一个准。”
中国是个“模仿制造大国”,微信后接连出现了“连信”“陌陌”“探探”“陪我”“心遇”“soul”等众多交友平台,但都干不过微信。可能是他们打着不化钱、免费聊天交友的幌子不少收你费,亦或不越雷池半步,动不动就处罚你,限制登录,让你号码异常或永远黑你。发个“约”的同音字“药”不行,发个“给钱”也不行,发个“3张”“5张”等语言,也会被处罚,限制你登录15天或半月是常有的事。微信不这样,因为一个微信支付几乎占了银行半壁江山。
一次,我与朋友聊天时,听见其手机总是“咯咯噔、咯咯噔”不停地叫。在他打开微信上下划拉的刹那,我见其手机屏像长满了“疹子”似的,红点密布。我问:“你朋友圈里竟有那么多信息都没看?”他说:“群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他接着说,“现在的群,五花八门,不加都不行,你退出了还会被反复加上。”我问他都有些什么群,他说:“归纳起来,主要有家庭群、同事群、同学群、老乡群、战友群、运动群、旅游群、读书群、茶友群等等。我这还不算多,有的朋友还有知青群、家长群、广场舞群、火锅群,很多很多,而且还有群中群,比如既有大同学群,还有小同学群。整天群里这个叫,那个喊,不得消停。”稍顿,他用右食指不停地点着手机说:“可是,你可别小看群的能量,它可以把远在千里甚至海外的朋友拉到身边。也可以把几十年不见的同学、战友乃至小时候玩尿泥的玩伴找到。”
也许正是因为微信为天下人提供了如此强大的通讯纽带功能,以致当下社会,无论参加什么社交活动,熟悉的,不熟悉的,见面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紧拿出手机,相互添加微信好友,忙得不亦乐乎。
由此可见,微信真是个好东西。它能够让陌生的,仅仅只是一面之缘的人,很快成为“朋友圈”或者“某某好友群”里的一员,通过刷朋友圈,或者“某某好友群”的对话交流,因为相互都感觉投缘,从而干脆相互添加“好友”,久而久之,就将“缘分”二字演绎出了一段美丽佳话。
原来给老人过生日,打个电话,一家人聚餐,吃块蛋糕,喝杯红酒,山南海北聊聊天,其乐融融。现在不这样了,微信发个通知,连同时间、地点和链接,真是方便。但一到桌前,情况大家都见过或亲身体验过:老头看养生,老伴用语音,儿子看新闻,儿媳玩游戏,女儿开直播,女婿发红包,孙子打游戏,外甥拍照片,全抱着个手机!
现代人真是五分钟离不开手机,三分钟不能不看微信。上至八九十岁老人,下到两岁孩童人人迷恋手机,个个会玩微信,学会了点赞、学会了摇一摇、学会了微信语音、学会了发红包,每日都转发文章、发照片、发评论,忙得不亦乐乎。
正如一段顺口溜说的:“先有Q Q人迷恋,今有微信朋友圈,男女老少都喜欢,从早到晚天天看。有新闻,有保健,大千世界很全面。有心得,有感言,偶遇稀奇也新鲜。朋友列了一大串,同学战友都在编,每日一早就问安,从此天涯也不远。你有空,我有闲,发个段子笑开颜。有潜水,不发言,天天就是爱旁观。吃过饭,没事干,微信群里转一转,有同学,有班干,有老板,有小贩。有的聊天有的看,有的潜水有的串,有的感慨有的叹,有的笑容很灿烂。土豪若把红包散,速度飞快不怠慢,为了抢到二分半,小手不停使劲按。按的头上出了汗,按的屏幕稀巴烂,宁愿三天不吃饭,也得群里看一看!”
微信是一块试金石,也是大家沟通信息,互致问侯,互祝安好的桥梁和纽带。
网络时代,虚假繁荣,实际每一个人,都被淹没在网海的各种信息里,在某些时刻,仍旧独自寂寞空虚冷。
曾几何时,一封书信,一个电话,一个传呼,对于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来说,那是多么的珍贵,又是多么的珍惜和翘首以盼。
而如今,微信从人们初期单纯的社交,早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对信息获取、收集、加工、利用的工具与手段;它不再只是面对个体,同样可以面对群体;起初的个性化功能不再是个体受益,而早已被普遍应用。
由此觉得,微信似乎不再是“一个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作者简介:
马学民,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曾任中共菏泽市开发区工委机关报《今日开发区报》总编。著有《春华秋实》《菏泽开发区史话》,主修10卷本《开濮曹徐马氏族谱》,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华好家谱评选“最佳内容特等奖”。参编《丹阳志》《曹州国考名士集传》《曹州文坛集传》《曹州知名将士集传》《菏泽开发区社区概览》《百村记忆》《菏泽市开发区志》等十多部。作品散见《当代散文》《胶东散文十二家》《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等。2021年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首届“青未了散文奖”获得者。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