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从来就不是个生意人,他只是搞技术。
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拥有强大创造能力的张小龙,为什么不像求伯君或者马化腾一样,自己创业,而总是为别人工作?
其实从周鸿祎和他的交往中,就能找到答案。
这俩人熟络到能一起买盗版碟时,周鸿祎开始跟张小龙说:“你要学会(Foxmail)加广告,要盈利。”
张小龙头一梗:“为什么非要这样?我有用户,有情怀...”
这样的争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次,每次都是张小龙以让人忧伤的“长时间的沉默”来结束。
马上30岁的张小龙,虽然脸上一副老烟枪的沧桑,心里却没有一点烟味。
没有广告,就不赚钱,不赚钱,就不能养活Foxmail和自己。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到了张小龙这里,却行不通了。
1998年的人民日报,将张小龙描述成唐吉诃德式的悲壮:“这位在100多万台计算机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只是个悲剧人物......饿着肚子、挥洒冲动...”
手握百万人互联的软件,却穷得揭不开锅。那篇文章最后无限惆怅的说了一句:“可怜的孩子,你可别饿死了啊!”
在精于人情世故的人们眼里,他不过是“冲动”:情怀能当饭吃吗?情怀能养得起Foxmail吗?
一个视钱于无物的人,不会是一个创业者。年轻的张小龙成名了,但他依然是个技术人。
Foxmail初期的巨大成功,或许打开了张小龙通向诗歌和远方的精神世界。
每天,他都要处理大量的私人邮件:有请教的、有咨询的、有合作的......他倒也乐在其中,每一封邮件都认认真真回复。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雷军的邮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封邮件里写着:“邮箱密码14位,老出错,我将密码改成9位就好了,改成10位就又有问题,我估计这个Bug出在密码长度上。”
张小龙很惊喜:“一大堆人反映密码有问题,我也没搞清问题出在哪里。谢谢你!”
拥有相同技术背景的人,沟通起来障碍就会少很多。
雷军本来对Foxmail就很赞赏,想要收购,借机会问张小龙,张小龙稍思索了一下,便回应:“15万元,怎么样?”
那是1998年,家庭条件不错的,年收入也不过1万多块钱。15万,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张小龙,已经是相当大的数字。
雷军一口答应。
然而,当时金山公司正陷入灭顶危机,雷军忙的两脚着火,只能派人去和张小龙谈收购。
这一谈,本来说好的事,就崩了。
雷军派去的人,看了foxmail一眼,不屑的说:“就这个东西,我们两三个月也能写出来。”
错过了Foxmail,是小事。更重要的是,雷军亲手将张小龙送出了门外,成为此后雷军在软件上,最强硬的对手。
张小龙的第一桩买卖黄了。只能继续孤身维护百万用户,改进、推新...有绝望,有崩溃,也有满肚子苦闷却无人倾听。
他不知下一步怎么办,甚至想把软件送给朋友,自己去美国寻找出路。
就这样苦熬了两年。这两年,他是怎么过的,没人知道。
大家只是津津乐道:“这么优秀的程序员,又有情怀,可千万别饿死了啊!”
优秀的产品,总会被看见。
2000年4月18日,31岁张小龙站在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顶峰。这一次,是1200万的身价、和博大互联网技术公司CFO的名衔。
此时距他毕业6年,距写出Foxmail仅仅3年,北京二环里的房价大概3000多一平。
人人面带笑容,庆祝博大互联网公司成功收购Foxmail。只有他,目光中透露着一丝悲凉,脸上没有丝毫的喜悦。
情怀再美,离开了金钱的滋养,终归要枯萎,无论是他,还是Foxmail。
人人以为的成功,却是张小龙眼里的失败---
“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出它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典故。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卖掉foxmail,他写下这一段话。
字字如吊唁。
他拿钱买了辆车,去了西藏,回来后就此沉寂5年。
当年Foxmail在互联网地位,本有机会成就一个帝国。然而,周围的互联网大佬前赴后继,他却依旧沉默。
一如小时候,别人都在屋外捉泥鳅,他在屋里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