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每回感悟50字,儒林外史第十二回感悟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15 05:10:07

不朽杰作都出自伟大的作家之手,伟大的作家又以哲学的思辨,敏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深刻形象表现自己所经历的时代,这一点《儒林外史》也不例外。吴敬梓,官僚地主家庭出身,曾祖父吴国对是顺治年间探花,祖辈也多显达,等到了父亲吴霖起,家道开始衰微。吴敬梓深受父亲影响,加之少年时曾随父宦游大江南北,养成了不善治生,慷慨好施,挥霍无度的性格,被族人视为败家子。吴敬梓早年也曾热衷科举,考取过秀才,但后来由于科举的不得意,更重要的是他看透了通过科举荣登官僚、绅士名流的卑污灵魂,从而厌弃功名富贵。36岁时,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他应博学鸿词考,他托病以辞,彻底与科举考试绝缘。

读完《儒林外史》,你会发现第一回和后面的内容并无多大联系,那为什么作者要花大力气写这么一回呢?答案我们可以从第一回回目得出,作者想通过第一回给全书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把大义提前和读者说一下。

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义呢?这一点要从一点小改动说起。众所周知,历史上的王冕以画梅著称,而书中的王冕则以画荷见长,这一点改动更好的突出了王冕那种离尘绝俗、纯甄高洁、富贵不能移的情怀。在书里,他与“荷花精神”相同,他本人就具有“荷花精神”。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他见多识广,博古通今,这一点为他破除“锢智慧”的教育制度的毒害,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打牢了基础。就博学而言和后文的虞博士、庄征君,杜少卿很像。而王冕生活的自然环境也陶冶了他幼小的心灵,也正是在大自然的陶冶下,他逐渐形成了自己淡泊名利的性格。

王冕对母亲力行孝道,他母亲要他辍学帮佣,他体谅母亲的难处、遵命而行。遇到秦家给他腌鱼腊肉等他便带回家给母亲吃。以后卖画得的钱就买些好东西供奉母亲。遇到花明柳媚之时,把母亲扶上牛车,镇上湖边,到处玩耍。后来还为不违母训,拒绝了当官的邀请(当然这一点也和他的性格有关),在这里“孝”成最高的伦理范畴,这一点书中后文还会继续提到。

王冕主张治民以仁政、礼治为本,后来他向朱元璋陈述治国方略时说道:“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这一点也和趋炎附势时知县不同。

正是这些,王冕的形象恍若全书精神之所在。他有真才学却距功名于千里之外,啸聚山林,又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经纪上可以自食其力,孝敬母亲,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真名人形象。

而第一回提到的其他人物也是后文中几类人的代表。如:以时知县、危素为代表鱼肉百姓的鸟官弊吏;胖子、瘦子、胡子为代表的趋炎附势的乡绅,他们还具有假充名士的某些特征;秦老的长厚明哲则囊括了祁太公、甘露僧的义行,显示着牛老,卜老等底层人民相濡以沫的深情。

作者就是通过这么一个小故事把想要说的人物、故事都做了一个概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