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民间神话传说中,居住在天宫的玉皇大帝(玉帝)是统领天地间一切天神和百姓的至高无上的神,他掌握着天上神仙的逍遥生活,以及人间的民生疾苦。
据说,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掌管人世间饮食、健康、祸福等的灶神会上天去汇报工作,玉皇大帝听完汇报后,自然要到人间来巡视、考察一番,以验证灶神所说的是否与事实吻合,而这一天,就是腊月二十五,因此在民间传说中,每年的腊月二十五就被称之为“迎玉皇”。
玉皇大帝的原型是中国人眼里的天帝,这位天帝的身影,在中国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如《诗经》《山海经》等。
▲玉皇大帝线描图
《诗经》的《大雅·皇矣》中提到:“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伟大呀,上帝!赫然君临天下。)
《周颂·时迈》说:“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我到各邦巡行,上天是否承认我的天子地位呢?)
在《山海经》的《西山经第二》中提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可是,上述文献中的上帝、昊天、天帝等都指的是天上的皇帝,这些称谓后来又怎样被统一成“玉皇大帝”的呢?
这与道家有莫大的关系。让我们先从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黄帝开始讲起。《山海经》之《西山经第二》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大意是:黄帝采食峚山上的玉膏,这种玉膏生出一种黑玉,用它浇灌丹木,五年后,开出五种颜色的花,散发出五种香味,黄帝于是采取峚山的玉华,投放到中山的南面,产出瑾、瑜两种美玉,其质坚,其泽有光,天地鬼神都去采食,君子佩戴它,来抵御不祥的侵扰。这可能是玉作为中国人吉祥物的最早记载,古人认为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因为黄帝开创了采玉、食玉、种玉,于是,后来的人们对远古无法考证的发明也托名于万能的黄帝,甚至方士炼丹也托名黄帝,远古的医药、炼丹的古籍就多以黄帝命名,如《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
在《山海经》的《西次三经》又说:“昆仑之丘,是实为帝的下都。”讲的是黄帝居住在昆仑山下。到了汉朝,《星经》描述的星宿中有了天皇、五帝座,星象家们于是把人间的五帝附会到了天上。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在“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中对黄帝有简短的记录:黄帝始制冠冕,垂衣裳,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礼文法度,兴事创业。黄者,光也,厚也。中和之色,德施四季,与地同功,故先黄以别之也。黄帝有土德,土色为黄,性中和,居中央之位,故名。
晋朝王嘉《拾遗记》记述更详:轩辕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时有黄星之祥。考定历纪,始造书契,服冕垂衣,故有衮龙之颂。变乘桴以造舟楫,水物为之祥踊,沧海为之恬波。泛河沉璧,有泽马群鸣,山车满野。吹玉律,正璇衡,置四史以主图籍,使九行之士以统万国。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以观天地,以祠万灵,亦为九德之臣。薰风至,真人集,乃厌世于昆台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立馆于其下。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绝域,至今望而祭焉。帝以神金铸器,皆铭题。及升遐后,群臣观其铭,皆上古之字,多磨灭缺落。凡所造建,咸刊记其年时,辞迹皆质。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玉于兰蒲席上,燃沉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沉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事出《封禅记》。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一息。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覆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甯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甯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
可见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由来及功绩,人们至此方懂得礼仪。
▲黄帝像
同样是晋朝人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黄帝统治天下一百年后登仙,他的臣子左彻用木头雕刻成他的像,率其他诸侯朝拜他,七年后黄帝还是没回来,左彻于是立颛顼为帝,他自己也成了神仙。传说人们敬畏黄帝神一百年,用他的教义治理国家又一百年。
到了南朝,在道士陶弘景的著作中首先出现了“玉皇”“玉帝”的称谓,后人猜测,“玉帝”和文献中提到的“食玉的黄帝”很相似,一定也是被附会联系在一起了,而且华夏民族的始祖大德黄帝,登仙后还能继续统治人间,似乎也是人民的愿望,于是“黄帝”和“玉帝”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玉帝也成了普通老百姓心中至高无上的万能的寄托者,只是在我们的情感里,黄帝不一定就是话本小说里描述的那个玉帝形象。
到了唐、宋朝,由于最高统治阶级的推崇,玉皇大帝终于成为了万神之主,每年人们有两次祭祀他:一是正月初九,一是腊月二十五。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得以扎根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祖国的名山中既有众多的佛院,也有不少的道观,而这两者的区别却很少有人知道。打个比方,在人们的观念里,一座山有了寺庙,似乎才有了仙气和灵气,并且对信徒而言,朝拜的地方当然是越近越好,所以,名山多以佛教寺庙著名,纯粹以道观知名的则少得多,如果一座山既有佛教建筑,也有道教建筑的话,寺庙的名气常常大于道观,因为寺庙不一定修在最高处。可道观就不一样了,它们虽然低调,声名不显,但从地理位置看,似乎又在隐隐暗示着自身的地位,有道观的地方,玉皇顶肯定是修在山峰的最高处,因为玉皇大帝就在那里。比如作者家乡的牛角寨石窟,它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是以佛教题材为主体的,但从大佛的背后往上走三里路左右的高处,就有玉皇大帝的石窟,虽然很小,可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很高,也就显出它不凡的地位和尊崇。在探讨道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时,我们时常会发现,道观的建造者们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将道观修在远离喧嚣的地方,建在山的高处,而玉皇阁更是坐落于山的最高处,这并不是个例。
▲牛角寨玉皇大帝石窟
若说腊月初八,有佛家纪念佛祖的意义;那么腊月二十五这个日子,则满满都是道家的元素。从话本和传说中,我们看到过太上老君、太白金星以及四大天王、八大金刚等一众天神,想象一下,在腊月二十五这天,玉皇大帝在灶神的带领下,由一众神仙簇拥着下凡而来,场面一定十分的壮观,隆重非常。当然,凡间的这一天也尤其讲究比如要忌口、家里不能吵架,最最忌讳的是妇人不能开口骂人,否则被下凡的玉帝撞见了,可是会震怒的,那样即便灶王爷上天“述职”时说过这家人的好话,那也是要受到惩罚的。或许,这一习俗的特点正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家庭观念:一个家庭和睦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包容和宽让。
作者 | 康君
编审 | 赵霞
部分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