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天下4个字,家国天下开头结尾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23 01:01:52

青年读书、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追求,还是从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乃至天地境界的攀登?青年步入人生的新阶段,在欣喜的背后也有着种种难题和困惑,对于这些困惑,思政课给了青年答案。

思政课是什么?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课程,也是释疑解惑的课程。思政课并非新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就开设过“社会科学概论”“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在解放区的小学、陕甘宁边区的中学开设了“政治常识”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中国革命常识”“共同纲领”列入中学教学计划,在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多个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对思政课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回顾思政课的建设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阶段的思政课都是围绕具体社会实际和科学思想理论开展的。

变化的是奔腾不息的历史洪流,不变的是一代代青年续写华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而进行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的探索创新,是当下思政课的重要内容。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新态势。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了网上思政课的新样态。《功勋》《长津湖》《觉醒年代》《山海情》等越来越多的正能量文艺作品走进课堂,以历史经验、实践成就启示青年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思政课不仅要在学校课堂上讲,也要在社会实践中讲。比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思政课走出书斋、走出校门,师生背上行囊走进田间地头,奔赴全国各地的村庄进行深入调查,在田野调查中接受国情、民情和农情教育,探索“田野思政”育人模式;温州医科大学医学师生组成的公益团队前往青海玛多、久治,四川色达、理塘,西藏那曲等地开展眼健康义诊,在医疗公益实践中接受生命教育……通过实践,大学生会对当下的国情民情拥有更真切的感知,也能更深切地意识到自身的使命职责。

现在的青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他们是今日的学习者,也是明日的建设者,优渥的物质生活、多元的资讯环境让他们有着天然独特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很多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探索创新“两个结合”的新路径。

比如,清华大学师生自编自演话剧《马兰花开》,纪念“两弹一星”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在网络视频等平台上,不少年轻人开始自主学习马列经典和伟人著作,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上海戏剧学院5名00后女生组成的“416女团”以京剧戏腔唱古风歌曲破圈;中国留学生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在世界面前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学生群体的创造性与教师的学理性互相碰撞、教学相长,为思政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大学时期,有一堂思政课让我印象深刻:在课堂的头脑风暴之后,老师停了下来,将PPT停在最后一页。这一页只有4个字:家国天下。在我们对理论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对国情民情进行深入了解后,再看到那4个字,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震撼感。我想,这就是思政课的神奇之处,它有一股直击心灵的力量。(梅潇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