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等恩:与明代母服的理念及其实践》 萧琪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9年8月版
明洪武七年(1374年),孙贵妃之死,使明太祖朱元璋注意到母服制度。明太祖秉持“父母等恩”观念,下令今后子为母、子为父,皆采最高阶序“斩衰三年”(着孝服三年),并御制《孝慈录》作为明代丧服制度的定本,为清代沿袭。可以说,《孝慈录》是中国历史中,继唐代《开元礼》后的重大改革,更是中国礼制和思想史上重大突破。由台湾学者萧琪创作的《父母等恩》讲述了《孝慈录》制定、推行与实践的全过程,进而探讨父与母、礼与情、嫡与庶等因素不断关涉拉扯的过程,诉说了中国礼制史上最复杂深刻的孝道故事。
《明代的社学与国家》 [美]施珊珊 著 王坤利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启真馆 2019年3月版
明太祖朱元璋或许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低微的皇帝,比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亭长”之位还要低微,正因为朱元璋在历代皇帝之中“发迹最正”,因此他也拥有了极端的皇帝权威,不过在与地方基层的博弈中,他也只能与之合作,比如社学。所谓社学,是明太祖下令在各个乡村建立的用于教育男童的初级学校,而经过全国的推广和发展,最终社学这一机构虽由皇帝、地方官员资助,却并未前者全面操纵,因为地方士绅与庶民也参与其中,并在其后掌握了社学管理的主动权。美国汉学家施珊珊这本《明代的社学与国家》让我们在阅读历史中有了崭新的发现——“为了追逐各自的利益,明朝的子民、官员以及皇帝,都在创造制度。”
《互洽共生:明代商人、商业与国家体制关系探研》 常文相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国家与市场:明清食盐贸易研究》 黄国信 著 中华书局 2019年1月版
与施珊珊的著作相似,常文相的《互洽共生》与黄国信的《国家与市场》,也全面探讨了明代商人、商业与国家体制的关系。《互洽共生》具体分析了明代的商业政策、商业管理和商税征收及侵剥商权的行为、商人的法权地位、明代国家同商人的合作、商税征收、士商关系等,揭示出明代商业发展与国家体制之间关系的一般特征,即明代商品经济繁荣与帝制体系强固并行,双方磨合为一基本洽和局面,达成一种互适共生的历史演进态势。众所周知,盐政在传统中国一向地位显赫,食盐贸易在财政收入和社会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明清社会经济史的著名学者黄国信的《国家与市场》,将产权主体分散的明代与同时的欧洲商业进行对比,作者着眼于明王朝食盐贸易与控制,以盐史以及部分其它论题为主要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市场、社会以及行政运行机制的关系,对中国传统经济有精彩的论述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