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
东汉·汉安帝永初四年(庚戌,公元110年)
【原文】(可跳过看解析)【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邓骘在位,颇能推进贤士,荐何熙、李等列于朝廷,又辟弘农杨震、巴郡陈禅等置之幕府,天下称之。震孤贫好学,明欧陽《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邓骘身居大将军之位,颇能推举贤能人才。他保荐何熙、李等进入朝廷任职,还延聘弘农人杨震、巴郡人陈禅等做自己的幕僚,受到天下人的称赞。
杨震自幼孤弱贫困而好学,通晓欧陽氏解释的《尚书》,而且知识丰富,博览群书,儒家学者们称他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生授徒二十多年,不接受州郡官府的延聘征召。人们认为杨震年岁已大,步入仕途已晚,但他的志向却愈发坚定。邓骘听到杨震的名声以后,将他聘为幕僚。
【解析】当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接连出任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在前往东莱郡的路上,途经昌邑,他先前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担任昌邑县令。夜里,王密揣着十斤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故人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故人,这是为什么?”王密说:“黑夜之中,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于是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杨震后转任涿郡太守。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话流传甚广,其意指事情做的隐秘。
上面就是这段话出处典故,原本含义警醒别觉得做事隐秘就可以胡来,天在看,地在听,一样要小心因果报应。
结果这话基本上出现在了影视剧里面立反派密谋搞事情上了。
言归正传,上面这段材料主角杨震,在东汉中后期官场上很有名,而他所在的杨家在东汉末年,比起袁氏家族丝毫不让,那个鸡肋杨修就是他的后代。
杨家的发迹源于杨震,但杨震出仕却比较晚。
和昨天材料中提到的鲁恭一样,杨震早年间做学问并没有出仕,教授学生二十年,桃李遍天下,期间数次官府征召都不接受,名声却越发大起来。
有如此,其实也是众人相互抬。
一方面见他如此行为,自然是觉得他当真圣人一般。
另一方面,其学生如此吹捧自己老师品性高洁,那么他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也不是俗物。
再一方面,你吹捧如此人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不也显得你也是如此人物嘛。
当然,还有当时时代环境的特色。
这里要说说,杨震之前拒绝官府征召,后面有接受征召这事。
前面征召,可以说不畏强、不想做官、品行高洁,但好歹你坚持住,怎么后面又从了?
个人认为,原因有三点。
其一,名望不够。某种程度名望高低决定杨震仕途的起点高度,名望不够那就要从中基层干起,将来仕途前景有限。
其二,起点不到。所谓起点,如果杨震走征召这条路,谁征召的也是决定仕途起点的关键之一。显然地方太守和皇帝、邓骘征辟是不一样的局面。
其三,环境不到。此时的邓太后临朝摄政,邓家家风极好,政治环境清明。而往前十几年却是窦氏外戚干政,朝政一塌糊涂。
所以综合来看,杨震前面的蛰伏养望,为后面出仕以及他成为三公之一打下坚实基础。
上面材料,分两段,另一段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
分开说缺点什么,但放在一起,却能够品出一点东西出来。
故事大概就是,杨震在荆州担任刺史期间,举荐了个叫王密的人,后来他做到昌邑令,在杨震路过时,此人来送礼,被杨震拒绝,然后说出了流传千古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为什么王密给杨震送礼?
个人猜测有三个方面因素。
首先,表达感激之情,王密的入仕起源与杨震的推荐,杨震对其有恩,因此王密表达心中感激完全说得过去。
其次,此刻杨震是要担任东莱郡太守,东莱郡地理距离昌邑很近,虽然昌邑并不是归属东莱管,但王密被杨震举荐,算是他的人,昌邑所在的北海国自然多少要给点面子。
最后,做局故意如此。
其实前两个都不算什么,关键是最后这个,不能证明,只能去猜的可能性,毕竟人心这个东西是最不好说的。
之前提到的杨震出仕和名气大有很大关系。
既然因名而起,自然会注意时刻维持名气,以及继续提高名气。
但这些都需要有契机或事件作为载体。
咱们先不说这事是不是有心事为之,但可以先顺着来看。
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为什么这事见于史书。可见还是被其他人说出来,既然当事人只有王密和杨震,又是谁说的呢?
谁说的先不提,但这事一旦说出来传开,一定会有两个效果。
其一,世人再一次听见杨震风采,不爱财物清廉依旧,真乃当世楷模。
其二,杨震亲口说王密是故人,看来两人关系不错。
明白了吧。
两人其实某种程度上都在其中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杨震得到了名,而王密因为杨震的关系认可,算是有个靠山。
如果说这事,非要有个人主导,那么个人认为大概率是王密。
首先,王密有送礼的动机,无论是感恩亦或者做局为杨震扬名。
其次,杨震是什么人,王密是清楚的,肯定知道杨震不会收。
最后,王密故意送礼被拒,然后传扬出去,某种程度上也还是给杨震送礼,不过送的是名而已。
当然,这个只是猜测而已,全凭一笑。
【闲扯】品味历史人物的故事,有的时候容易祛魅。
祛魅之后就会觉的那些看起来美好的高大上的东西,也就那么回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当然,对于上面故事中的杨震,个人还是认为古人的节操、情怀比起现代人高得多。
我相信,杨震就是不想要那礼物,也没想着借机刷名望,但这并不妨碍咱们去过度解读,然后思考出点什么。
上面材料,要说思考出点什么,其实也没啥东西。
若从送礼的角度,那就是投其所好,比如王密对杨震,如果猜想是真,那么送名气算不算?
比如,领导要面子,你写个文章,属他名字发到报纸上,刊登出来,这算不算送?
若从做人角度,核心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亦或者叫慎独、君子不欺暗室。
有人在和没人在一个样,表里如一赤诚坦荡。
若从攀关系的角度,有没关系到有关系,有有关系到关系不错。
这个又分两种。
一种是,让别人觉得你和此人有关系。
最次的、最虚假的就是你成天说和算关系好、认识谁,这种最low。
稍微好一点,你真对方有关系,但关系顶多是有点交集,但并不深,比如老乡、校友、邻居等等。
最好的是你不主动说,但隐约之间有点意思,让别人猜、脑补,这个是难度最大的。
另一种则是让此人真的和你有关系。
对于这种,金科玉律就一句话:
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