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知道学什么?
然后是怎么学。
接着才是记。
重点是要用!并且经常用!
文言文学习亦如此,我们要了解我们通过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什么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哪些必须死记硬背。接下来的内容是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希望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参考下相关知识点,相信对您一定会有帮助。一、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又何间焉 参与
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养”的意思;独自占有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通“遍”,遍及,普遍;跟从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虚夸,谎报
必以信 实情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小大之狱 案件
三、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
四、课文理解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战争性质: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
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
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7.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9.阅读第二、三段,回答:
(1)解释词语。
公将鼓之 击鼓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夫大国,难测也 估计,预料
望其旗靡 倒下
(2)翻译句子。
a.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竭尽了。
(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4)用原文语句回答。
a.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
b.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5)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后发制人。
11.(1)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
(2)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
例:①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五、结构简析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善于思考、实事求是。
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六、写作特色本文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却鲜明地塑造了邹忌这个有头脑、有才能的谋臣形象,这得益于文章既有正面描写(如邹忌的冷静思考),又有侧面描写(如通过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运用众多排比句式,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七、中考链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形貌昳丽(光彩美丽)
朝服衣冠(穿、戴)
窥镜(察看)
旦日(第二天)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如,比不上)
孰视之(仔细)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表比较,意思是“与……比谁更……”)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
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侍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议论)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时时而间进(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对着镜子审视自己(的形象),更(感觉)远不如(徐公美)。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⑤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译: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⑦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⑧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译: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到齐国朝见(齐王)。
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邹忌的妻、妾、客是怎样评价邹忌与徐公之美的?邹忌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而邹忌并没有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通过比较、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即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真相。由此,他进一步悟出了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4.本文用什么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门庭若市。
5.“王之蔽甚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
由于“私王”、“畏王”、“有求于王”,导致身边的人对王从不讲真话。(符合文意即可)
6.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让人听得心悦诚服。另外,在语言上,排比句的使用营造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一环紧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7.从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俊、明智、精心、实事求是,有自知之明。
8.邹忌以事设喻(以小比大,以家比国,由浅入深,推己及人等),委婉规劝。他由“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推及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从而使齐王猛醒、纳谏。(意对即可)
9.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因为写了后来,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意对即可)
10.从文中看,齐威王除“蔽”取得了什么效果?
在内,“虽欲言,无可进者”;对外,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1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①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
②齐威王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修明政治。
12.本文中的“王之蔽甚矣”是一种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也是一种谏,《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以认为是另一种形式的谏,进谏者都关注到了民意或民生。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要求齐王广开言路,听取民声、关注民意;《曹刿论战》中的“忠之属也”要求鲁庄公取信于民;《捕蛇者说》中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希望统治者关注百姓的疾苦。
13.本文中邹忌和齐威王个性鲜明,你更欣赏哪一位?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我更欣赏邹忌,因为邹忌能用生动委婉的方式劝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与他人交往的艺术。(或说:我更欣赏齐王,他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接受他人规劝,我看到了他宽广的胸怀)
14.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B)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5.本文首先叙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况,然后写邹忌由己及君,说明“王之蔽甚矣”的事实(用原文回答);接着叙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决心和措施;最后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取得了巨大成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16.邹忌讽谏齐王与扁鹊规劝蔡桓公,劝谏结果有何不同?试从邹忌和扁鹊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原因。
(示例)邹忌讽谏成功,而扁鹊规劝失败。原因:邹忌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式,使人容易接受,而扁鹊规劝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身份,直言不讳,让其难以接受。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如果我的内容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