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款是鉴定家和收藏家给陶瓷断代的重要依据。中国陶瓷,自明以前,鲜有底款。有明以后,直至今日,官窑民窑大体均落底款。朝代不同,底款均有所不同,而官窑与民窑,底款样式亦千姿百态。款识之繁杂,款样之多变,使众多陶瓷收藏者断代时越发困难。
清雍正 粉彩“玉堂富贵”花卉纹碗
为让广大藏家在收藏中国历代瓷器时能多些参考,今天,玉斋君即专门以中国历代瓷器底款为主题,请用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专家徐智明及景德镇陶瓷学院专家董亮联合撰写之文章,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国历代瓷器款识的演变,以供各位收藏之用。
明代以前瓷器款识概述明代之前,瓷器极少有题款者,自东汉发明瓷器后, 直到唐代才出现极少量款识,如越窑瓷罂所刻的墓志铭, 长沙窑所书写的作坊名款识“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等。 至宋代时,款识仍很少见,如景德镇青白瓷中有一些刻 划或用墨汁题写姓氏和作坊款识的器物,刻划姓氏通常在器身不在底部,底部通常刻作坊名,如粉盒底部常刻“吴家合子记”、“段家合子记”等,据统计,大约有十三家之多。 墨汁在底足上所题底款是在烧成之后,而不是制瓷过程中,极易掉落,其实不能算真正底款。
段家合子记
虽然传闻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底书“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但迄今为止,景德镇发现的所有的宋代瓷器上都没有书“景德年制”的,因此,这极可能是后世所杜撰的故事。另外,宋钧窑底部有不少刻有从一到十的数字,用以表示瓷器的大小型号,不过,最近有一大批专家学者认为钧窑不是宋代窑口,而是明代制品,颇引起很大争议。再有,早期定窑和辽官窑所制白瓷底部常刻有“官”或“新官”款,宋代磁州窑瓷枕有的写有“张家造”等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