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任务书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7-31 05:31:46

近日济宁市发布《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的项目需求公示,明确了济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期限以及十项规划编制的重点任务。具体要求如下:

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任务书(1)

一、指导思想

统筹全域要素配置,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整体谋划新时代济宁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促进济宁市科学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任务书(2)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管控。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坚持底线思维,优先布局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协调衔接三条控制线划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配置各类要素资源,注重人居环境改善,完善全覆盖与均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特色风貌保护,提升城市特色与空间品质。

(三)坚持问题导向,前瞻布局。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根据全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结合本市实际,落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需求,合理布局三生空间,保持规划前瞻性。

(四)坚持顶层引领,共谋共治。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统筹,扩大和创新公众参与方式方法,加强宣传,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生态优美。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9年至2035年近期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任务书(3)

现行版总规--远期规划图

四、规划重点

(一)基础分析

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形成统一底图底数。以现行空间类规划实施评估、“双评价”、重大问题专题研究为基础,全面分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现状及特点,系统研究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开发利用的数量、质量、结构、空间布局特征和演变规律,总结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成效和问题。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客观分析人口城镇化、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质量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内在联系和时空规律,把握新时代国土空间需求特征,识别潜在风险和隐患,科学研判未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可能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提出规划编制的重点方向和重点内容。

(二)战略目标

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八大发展战略,按照省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综合确定市发展总体定位和目标。依据总体定位,科学制定国土空间发展战略,提出近远期国土利用结构调整和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建立可统计、可考核、可监督的规划指标体系。同时,从人口、用地和开发强度、经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城市空间发展核心指标体系

(三)区域协同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落实山东省重大部署,按照省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加强陆海统筹,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布局等方面协调建议和市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对策,重点对通过市县的区域性重大交通、供电、调水、输油输气等廊道控制以及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流域上下游环境共治等提出协调要求。

(四)市域空间统筹

落实国家、省重大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握人口转移特征和变动趋势,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科学预测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提出全市城镇化发展目标和路径。综合考虑区域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客观评价市域发展条件和趋势,构建适应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流动规律的城镇体系,明确城镇空间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提出市域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重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布局要求,确定重点区域和重点城镇的功能定位、人口和用地规模、空间布局策略

根据市域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和利用状况,落实省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核心指标和管控意图,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合理确定全市及下辖各县(市)国土利用结构调整思路和优化目标,明确提出各县(市)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有量、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国土开发强度等主要约束性指标。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条件、开发利用需求,按照保护与保留、开发与利用两大管控属性,遵循全域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的基本原则,将市域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保留区、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城镇发展区、农业农村发展区等规划基本分区,并分别提出管控要求,构建全域一体、陆海一体、城乡一体的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体框架。

要重点加强都市区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细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路径。

(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统筹耕地、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及矿产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确定自然资源保护底线和利用上线,提出各类自然资源供给总量、结构优化、布局调整的重点和方向,以及时序安排等。

(六)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双评价”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为基础,结合地形地貌、河湖水系、自然生态、地质灾害防御、重大设施廊道控制、空间布局演进特征、区域协同等因素,综合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发展方向。统筹考虑现状用地情况和人口集聚态势,合理确定城市集中建设区范围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引导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集约发展。按照职住平衡、精明增长理念,统筹新区与旧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建设空间与生态空间关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

明确城市用地构成和功能分区。深入研究城市各类用地现状和问题,从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出发,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变化和需求特征,明确中心城区用地结构调整方向,合理确定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道路与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绿地与广场等主要用地的比例结构。鼓励预留“白地”并提出管理办法,增强规划弹性适应能力。按照“职住平衡、功能混合”理念,确定城市主要功能布局,将城市集中建设区分为居住生活区、综合服务区、商业服务区、工业物流区、绿地休闲区、交通枢纽区、公用设施集中区、战略预留区、特色功能区等功能分区,明确各类分区可兼容和不可兼容的土地用途,通过建立功能分区与用途分类的混合配比约束关系,实现规划向下有效传导,体现总体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

明确城市重要控制线。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明确划定城市黄线、蓝线、绿线、紫线,建立城市线控体系,提出分级管控和规划传导要求。

(七)城乡品质提升和特色塑造

提升交通通达能力。提出市县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和策略,确定城乡综合交通体系,明确公路、铁路、航运等重要交通走廊,以及机场、港口、铁路站场等重要交通枢纽设施布局和控制要求。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适应人口转移和年龄结构变化趋势,明确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构成及建设要求,确定住房保障、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涉及民生的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明确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建立城乡社区生活圈体系,明确社区生活圈建设标准和要求,全面推进社区服务全覆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提升市政保障水平。以问题为导向,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确定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预测城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垃圾处理、通信需求总量,确定各类设施建设标准、规模和重大设施布局,明确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廊道和重大邻避设施控制要求。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梳理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以及各级各类传统村落,提出市县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和保护格局,明确保护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省级及以上历史文化名城明确中心城区历史文化保护框架、保护原则和重点,提出古城格局、风貌和高度控制、城市紫线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核心内容,完整保护和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积淀形成的城市空间脉络和历史文化风貌。

完善绿地水系布局。立足本地河流、湿地、山体等自然本底要素,提出需要保护的山水格局,确定市县整体景观风貌架构,明确城市绿地系统、主要河湖水系及岸线的布局和建设要求,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与蓝绿空间有机衔接,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要求。

塑造城乡风貌特色。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海整体形态格局和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总体城市设计,确定城市风貌特色定位与总体要求。划定城镇开发强度分区,明确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提出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构建原则、重要生态及景观廊道布局和控制要求、城市天际轮廓线控制要点;研究确定城乡特色风貌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提出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对城市设计重点地区进行设计引导。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按照提升城市安全和韧性的理念,系统分析评估影响本地长远发展的重大灾害风险类型,提出减缓和适应未来灾害的措施,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八)国土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

根据“双评价”结论,结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要求,明确土地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策略路径、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综合运用源头控制、隔离缓冲、土壤改良等措施,提出农业污染源治理、土壤污染治理、农田生态建设、污染土地无害化利用等措施。积极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以重要生态区、居民生活区、采空塌陷区、废弃矿山治理为重点,明确矿产资源综合整治的空间布局、类型和规模,提出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可能与方向。以各类自然保护地,具有典型生态效用的自然遗迹、水源涵养、饮用水源地、自然湿地,以及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为目标单元,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提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化公益林修复、山体综合整治、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等重点工程和措施,逐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九)任务分解和指标传导

明确下辖县(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落实的约束性指标、管控边界和管控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镇开发边界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主要约束指标分解下达至各县(市),提出各县(市)国土利用结构调整优化目标,确定县(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明确市辖区范围内须单独或联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乡镇(街道)。明确专项规划深化细化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发挥总体规划对各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按照有利于规划意图向下传导并最终落地实施的原则,确定中心城区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划分方案,明确需要向各编制单元传导的功能定位、核心指标、管控边界和要求。

(十)规划实施

明确近期实施重点。围绕总体定位和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综合考虑现有基础、宏观调控政策和城乡发展需求态势,对近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做出统筹安排,提出近期实施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近期项目库,明确近期约束性指标、管控边界和管控要求。

制定实施保障措施。从提升规划信息化水平、健全规划传导机制、建立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等方面制定措施,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规划设计任务书要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任务书(4)

本次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一张蓝图,是实现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政策,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是实施城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的相关要求,本年度将完成规划的阶段性方案成果,这份规划成果,值得期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