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尽人皆知的成语,叫作“相由心生”,读书可以养心,这是我们坚信的道理,心得滋养而显于颜,可见说读书可以美容,此话当不虚。
空说无凭。宋人黄庭坚就曾说过:
人不读书,一日则尘俗其间,二日则照镜面目可憎,三日则对人言语无味。
黄庭坚告诉我们,人如果一天不读书,就会落入尘俗。落入尘俗有什么可怕吗?
中国有句话叫“俗不可耐”,人一旦落俗,或与“俗”字沾上了边儿,别说别人无法忍耐,恐怕自己也受不了自己。俗是一种气质性感觉,气质体现甚至决定着美感。
人如果二日不读书,便会呈现可憎之面目。
面目何以可憎?不读书,缺乏知识的滋养,涵养就会下降,涵养下降就会失去平常心,失去正常的价值判断,就无法正确对待日常事物,尤其是当涉及自身利益等事项或面临诸种不如意时,一切必然都会写在脸上,面目自然可憎,因为已怀憎恶之心。
反之,人的心境就大不相同,甚至有机会臻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人如果三天不读书,就不只是面目可憎了,还会出言不逊甚至恶语伤人,不仅丧失了斯文与涵养,甚至败坏了道德。无养无德之人,自然谈不上美了。
另一位宋代大文豪苏轼不仅有诗篇表明读书可以涵养气质,而且自己为了追求内在的丰华之气,甘愿选择苦读书之路,体现了诗人“知行合一”的品格。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即已道出了知识与文化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自然成为人人喜爱的千古名句!透过诗句又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自己身上的自华之气,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这两层含义大大增加了整首诗的感染力,让人深深地感受到知识和文化的力量。
近代名人曾国藩也以爱读书、善读书闻名,在《曾国藩家书》中便有关于读书的高论: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二者修业之事。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需先立坚卓之心。
曾国藩相信,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气质,一个人若真想让自己的气质得到改变或者提升,必须首先树立读书之恒心。
读书非一日之功,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之以恒,平心静气地品味,方能有所收获,方能取得滋润心灵的效果,在这方面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读书可以培养人的气质,主要培养的是知书而后达礼的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