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0-31 04:28:47

东汉末年,斗争成为朝野常态,和平逐渐成为一种奢望。这时候,一位励志要成为于国有用之人的青年踏入朝堂,开始了他的漫漫奋斗路——只是走着走着,他却成了曾经的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为权不为民的高官。

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1)

一、不染俗气的政坛新星

东汉永和二年(137),名门太原王氏又迎来一位新生儿——他便是本文的主角王允。作为名门望族的男丁,王允自幼受到长辈们的细致教导,没有养成纨绔子弟的恶习,而是立志如祖辈们一样成为能为家国做出贡献的士人。

怀着这样的理想,王允刻苦求学,年纪轻轻便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同郡的名士郭泰在与王允接触后,还发出了“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的慨叹,并就此与王允结为至交。

东汉永寿二年(156)前后,王允以举孝廉出身,开始在郡中担任小吏。当时,有一位名叫赵津的小黄门(宦官的一种)仗着自己的官职在地方贪横放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允便秉公将其处死。结果赵津的兄长为给弟兄报仇而与汉桓帝身边的宦官勾当,最终将时为王允上司的刘太守斩首。

初入政坛,王允便遇到这等打击,他内心的挣扎必定强烈。在为刘太守送葬后,王允辞官归家,一归就是三年。三年后,他回到官府——但依旧坚定地选择为民除恶。

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2)

为阻止无为之人出任公职,年轻的王允一度被关入大狱。若非有明是非的刺史邓盛出手相助,他差点就此殒命。但王允的付出也逐渐为他赢得了美名。甚至中央的官吏都注意到了这个刚直不阿的年轻人。朝中地位卓然的三公曾同时向王允抛出橄榄枝,最终他选择被司徒高第征为侍御史。

东汉中平元年(184),刚到中央任职不久的王允就遇到了黄巾军起义。虽然此前王允一直是文官,但他给人的印象历来便是可靠,故而他被特派为豫州刺史,带领孔融、尚爽等名士一同镇压起义军。在此次作战中,王允不负众望,且还查出汉灵帝身边的红人张让与黄巾军有所勾结。只是张让太擅长讨汉灵帝欢心,哪怕王允已经呈上详实的证据,张让也成功脱身。事后,为报复这位“不识抬举”的臣子,张让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两度打入大牢。

所幸一直以来王允都是位坚守底线的名士。在被张让诬告以后,包括司徒杨赐、太尉袁隗、大将军何进在内的一众朝臣都为王允求情。被关押数月后,王允最终被释放。只是此时张让在朝中势力仍旧庞大,王允无法与之对抗,只能暂别朝堂。

二、初展野心的权谋玩家

在王允被释放不久后,汉灵帝突然驾崩,朝野局势一片混乱。这时曾经向王允施以援手的何进主动拉拢王允,并许以中郎之职。然数日后,何进被张让设计伏*,已归入何进阵营的王允不得不再次出京,以避免与张让发生新的冲突。

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3)

这边,王允为保命而再度出京;另一边,曾奉密诏的董卓、袁术等人正集结大军以铲除张让。因为事发突然,朝中大臣多措手不及,无人护卫新继位的少帝。因而这工作最终落到了王允和尚书卢植的头上。王允本人也借此回到中央。

东汉中平六年(189),在手握重兵的董卓的操纵下,少帝被废,汉献帝成为新君。先前在朝中颇具美名的王允也得到新官职——要职司徒。这时的朝野,内有权臣争斗,外有起义军虎视眈眈,王允可谓是受命为危难之秋。且虽是被董卓一手提拔,王允最需要打败的人也正是董卓。

作为文臣,王允自然是无法与军阀出身的董卓硬碰硬。为了在暗中壮大反对董卓的势力,王允只能一反常态地曲意逢迎,只能习惯为了权力而左右逢源——这当然与王允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士人之底线相悖,但他也无可奈何。

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4)

东汉初平二年(191),董卓决定封王允为温侯,王允等人除董卓的布局也快要完成。次年春,借汉献帝大病初愈而百官朝贺的机会,王允借吕布之手将把持朝政近三年的董卓除去。随后司徒王允因功被委以总揽朝政的大权——可这也成为王允从刚直不阿的名士到居功自傲的权臣的转折点。

三、作茧自缚的聪明政客

董卓死后,朝野对王允一片赞誉,朝中大权也由他一人把持。权力这东西,古往今来已诱惑太多人误入歧途,王允也没能免俗。他开始为自己的功绩和地位感到飘飘然,群臣集会时也再未如以往一般与大家推心置腹,共商国是。

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5)

王允的转便自然被许多人看在了眼里。一些曾经与王允志同道合的支持者开始逐渐疏远这位新权臣。而另一批人,也因为王允的态度逐渐成为他的反对者。

在董卓死后,王允作为当权者需要去处理董卓的余部。或许是出于自己曾经在董卓手下的糟糕经历,王允对这些余部存有一种宽容。但作为需要建立权威的当权者,王允又不得不惩处他们。以至于看起来,王允在对待董卓余部一事上的态度就是飘忽不定:这样的摇摆不定既使得一部分非余部对王允失去信任,也使得许多董卓余部无法成为王允的支持者。尤其是在董卓的嫡系部队凉州兵中,王允的态度激起包括凉州百姓在内的反对。凉州境内甚至出现王允要借口灭凉州兵而屠尽凉州百姓的流言。

面对董卓余部的种种反应,根基在都城的王允虽有所预料,但终究还是没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在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等的率领下,凉州兵以贾诩的计谋为参考,直捣长安。王允本有机会逃出城,却因为“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而最终被俘。

不被作茧自缚的事例,不屈不挠简短事例(6)

王允身死后,人们因惧怕董卓余部的势力而不敢替其收尸。仅有平陵令赵戬,宁愿舍弃官职,也要将曾经为朝堂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允安葬。从地方小吏到朝廷命官;从声名远扬到为同僚所疏远,乃至敌视,王允以极高的起点起步,却差点无人收尸。偏偏这还是一路来他自己的选择——“功全元丑,身残余孽”倒也确实适合用来评价他的一生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