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系列反人类直觉、令人惊讶又感到搞笑的广告将甲壳虫汽车描绘成一款有趣的、可爱的和滑稽的汽车推荐给他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说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相当大,以至于渐渐的,甲壳虫作为一款小型的、具有吸引力的、非传统的优质产品,开始在物质安全的白人中产阶级心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这个过程中,甲壳虫汽车本身也在进行改进。一方面,为了提升性能,甲壳虫使用动力更足的发动机和改进的变速器,加大了车窗面积扩大视野,引入新的油漆颜色以符合时尚趋势,另一方面他们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形状,从而在美国道路上形成了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线。如此积极的更新换代使得即便是底特律的美国汽车巨头推出了类似甲壳虫的小型车,也没能对甲壳虫的热销造成什么实质上的威胁。
事实上,“白人中产阶级的第二辆车”这个tag不仅让女司机们成为甲壳虫的使用者,还让甲壳虫不经意间与年轻人,也就是中产阶级的孩子们,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融入美国年轻人文化的甲壳虫
由于重量较轻、价格低廉、性能可靠、框架坚固,甲壳虫汽车车主也能很容易的通过大众汽车遍布全球的服务商体系获得零配件与改装件,从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年轻人们就开始热衷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将甲壳虫改造成带有鲜明个人印迹的汽车。
带有鲜明个人印迹的甲壳虫 图/网络
60年代中期开始,在南加州的海滩上随处可见,轮胎宽阔、车身短小、敞篷式车顶、被改装成五彩缤纷的甲壳虫汽车。因为能穿越深沙而过、在陡峭的沙丘上四处奔跑,甲壳虫收获了不少忠实信众,他们根据具体的改装方法将不同造型的甲壳虫称为海滩虫、沙丘车和巴哈虫。
大众汽车在20世纪50年代推出了一种在甲壳虫底盘上安装一个箱型车身的汽车,这种车在冲浪圈子特别受欢迎。据一位60年代冲浪者回忆,对于那些想在海滩度周末的人来说,这种巴士车就像远方的家,只需要拿好自己的东西,几件衣服、冲浪板,就可以出发。许多人甚至拿出汽车后箱的座位,把垫子放在那里睡觉。
年轻人们还会将甲壳虫汽车作为他们日常恶作剧的道具之一,比如“大众手提包”的活动,参赛小队抬着一辆甲壳虫跑完100英尺,然后钻进去把车开回起跑线。
受益于美国经济的增长,20世纪60年代,美国年轻人掀起了反主流文化运动。前文提到的中产阶段的孩子们是这股文化潮流的主力军,他们家里的甲壳虫汽车顺势成为了各种反主流活动中运送设备和人员的标配。而甲壳虫一直以来,反直觉、非主流的广告方式恰好引发了这一时期美国年轻人的情感共鸣。甲壳虫汽车逐渐成为了“潮流”一词的象征。
现如今新消费行业都在说“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汽车行业其实也是如此。年轻人不仅有极强的消费能力,还有无可比拟的创造力。
20世纪50年代,为了让美国消费者全方位了解甲壳虫汽车,大众汽车公司推出了一本名为《小世界》的季刊杂志,然而在社交媒体尚未发明的年代,年轻人依然有着远超大众公司的创造力。
甲壳虫车主、汽车技师约翰·缪尔在60年代撰写了《如何保持大众汽车的活力》一书,这本书没把甲壳虫汽车当做一个机器,而是用拟人的方式,将甲壳虫描绘成一个人,用文字和地下卡通风格的插图,详细叙述了甲壳虫汽车的维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