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包马小跳主题思想,淘气包马小跳主要内容15字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30 04:58:15

“成长”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坚持儿童本位的创作观,在其所创作的校园小说系列中融入了许多关于教育及成长的思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指引。本文试图运用一些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和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杨红樱成长小说《淘气包马小跳》中马小跳的形象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反思其中的不足之处,期待会有更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儿童提供心灵的滋养,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引路。


一、成长小说

“成长小说”意即讲述人的成长经历的小说,它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德国,是德语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小说类型,也曾被译为“教育小说”、“修养小说”或“发展小说”等。虽然名称相异,但其实质是一样的,主要关注的是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和心理成长,是围绕人的成长而展开的叙事,后来被统称为“成长小说”。源于西方的"成长小说"早已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发展则相对较为缓慢。“成长小说”这一术语于上世纪年代初才被引入中国,但冯至先生早在上世纪年代初就将德国的教育小说介绍到了中国。

淘气包马小跳主题思想,淘气包马小跳主要内容15字(1)

“成长小说”普遍具有三个特征:描写人物生理心理的成长、有较明显的年龄界限、对动态成长过程的描述。成长小说主要以描写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历经某些特别经历之后,其思想、心理发生质的变化,并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为主题。进入新世纪以后,杨红樱在儿童小说创作方面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一位,她创作的以当代小学生为题材的儿童成长小说,受到了小读者的普遍欢迎。本文所谈论的成长小说,指的是关注当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描写当代少年儿童心理成长轨迹的校园小说作品。本文所写到的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正是这类成长小说的代表。

淘气包马小跳主题思想,淘气包马小跳主要内容15字(2)


二、马小跳的"顽"童形象

在中外儿童文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吸引小读者们的很多人物形象中,大多是一些调皮捣蛋的顽童形象。比如美国马克吐温作品中的汤姆索亚,瑞典林格伦笔下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侠卡尔松和淘气包埃米尔,英国巴里笔下的彼得潘,日本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以及郑渊洁作品中的皮皮鲁和鲁西西等。这些形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玩”与“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校园小说作品为我们展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但最突出的还是她笔下的顽童形象——马小跳。

杨红樱笔下的马小跳是一个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发展心理学上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好动,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创造力极其丰富,乐于尝试、探索各种新奇的事物;喜欢幻想,脑子里永远会有无穷无尽的奇妙的想法。因此马小跳的顽皮淘气、大大咧咧、喜欢恶作剧,都是出自于儿童的自然天性。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尽情地玩,这一来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需要,二来他们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马小跳爱玩,也很会玩,还常常变着花样地玩。

淘气包马小跳主题思想,淘气包马小跳主要内容15字(3)

马小跳爱玩的同时,他的顽皮淘气、恶作剧也让父母头痛不已。听了鬼故事之后扮鬼去吓喊老爸;为了抗拒妈妈让他学钢琴的要求,私自决定出售钢琴,未达目的后,又故意在晚上十二点开始练琴……幸运的是,马小跳生活在一个现代、民主的家庭。父亲童心未泯,母亲温柔可爱,他们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天性,包容孩子的缺点,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条件,培养了孩子快乐、活拨、善良的性格。


三、马小跳对成长的启迪

什么是成长?怎样界定成长的含义?一般来说,成长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作为自然人的个体在生理层面上的生长发育过程,表现为身体外形的剧变,体内各种生理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渐趋于成熟,以及生殖器官的迅速发育。二则表现为心灵方面的转变,是指“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在精神与心理层面上趋于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二者相辅相成,身体的变化会促使个体心理的成长,而心理的转变也会对身体的发育程度产生影响。

淘气包马小跳主题思想,淘气包马小跳主要内容15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