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她的创作的《洗澡》《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等作品十分畅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这样一位女先生,兼顾事业与家庭,是现代独立女性中的典范,也为无数人所敬重。在2016年,先生离开我们之后,学术界针对她的研究多了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陈浩文也以杨绛的“身份”为视点,对她的“为人”与“为文”进行考察研究,创作出《杨绛的人格与风格》这篇论文。
从该论文中,我们可以体会文化人格以及她的文学风格,能够感受杨绛对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的意义所在,还能够看到她如何从旧社会家庭成长为兼顾事业与家庭的独立女性。
本篇仅就杨绛的文化人格及文学风格稍作评论。
本书提到“文化人格”,指的是处于某一特定文化系统中的个体或群体所蕴含的该文化根本特质的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看,杨绛的一生始终与中国的历史变迁相交缠,她的一百年,也是现代中国的一百年。她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杨绛除了家庭教育之外,还接受了国文教育和英法文教育。步入文坛,她在京派文人的影响和提携之下成长起来,她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有浓厚的“京派”文学优美静穆的特点,她的散文明显倾向于从自然山水中去阐发对普遍人生的哲思,表现对生命的直觉感悟。经历过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区的生活,和长久的历史动荡,杨绛意识到保存自身比争当时代先锋更重要,这一时期她所获得的是“隔离,不是断绝”的“窗帘”主义。直到20世纪80年代,她的作品《隐身衣》才真正开始将早年的创作个性与生存哲学,融合至一种审美人生的境界,她的作品《洗澡之后》更能显示出她的平和与圆满。
纵观杨绛的一生,她的文化风格与她生活与学习的环境有关,更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时代的变迁导致了杨绛文化人格的演变。
本书在分析杨绛的文学风格时,总结为三个词:宽厚、节制和中和。
宽厚指的是她摹写人性的尺度,她对普遍人性的观察和思考,她的道德关怀都隐藏在她那些充满人文智慧的文字之中。作者用“娱目快心、阅世启智”八个字来概括杨绛的小说写作功用。她的小说中,几乎看不到人性“恶”的一面;她表现人性隐晦的一面,总是着重表现“滑稽”;她的小说中,即使有阴谋和陷害,它们也从来没有成功。
节制体现在作品理智与情感的张力上。她的作品,很少有强烈的抒情,她的作品更像是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这种节制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源自杨绛的学者身份,另一方面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在艺术情感表达上喜欢强调适度,也就是“尽善尽美”。
中和美学追求的是生命的普遍和谐,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要追求“文”与“质”的协调。具体到语言表达上,就是能做到雅俗相间,音韵相和。杨绛的小说之所以呈现鲜明的“中和”特征,主要表现在她对不同系统的语言有着高度精确的把握,她在非虚构作品的写作中同样注重人物声腔和人物身份的统一。除了语词的丰富多彩,杨降对语言的声音节奏也很讲究,这一点从她的小说《璐璐,不用愁!》开篇就可以感受到。
如果细品杨绛的文学作品,其实你也能感受到,她的文学实践始终以“人”为中心,而本文提到的宽厚、节制和中和,也值得我们现代写作者去学习。
读《杨绛的人格与风格》一书,我才真实感受到杨绛的人格魅力与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这是以前被我忽略的。对我来说,价值更大的可能是杨绛先生在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大爱与宽容,这对我以后的创作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