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水浒宋江
北宋末侯蒙给皇帝上书,他对“宋江之乱”的建议,就是赦免宋江,让他戴罪立功以自赎。水浒中的宋江,正是这样做的。
综合这些可以发现,整体上水浒的主题很明确。之所以说“整体上”,是因为水浒各部分的主题有差别,并不完全一样。
水浒主题的异同与变化
水浒的成书,是一次“接力赛”。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到水浒成书(通常认为水浒成书于嘉靖年间或者更晚),中间长达五百年,很多人都参与了水浒的创作。
比如,侯会等人就认为,水浒前十三回是“天才文人”后增加的;宋江招安部分也不是原本就有;征田虎和王庆部分自然是“插增”,不过征方腊和征辽,也被认为是后续的。只有从第十三回后半部分到梁山大聚义(侯会称这部分为“带诗本”),才最接近古本水浒,这也符合《遗事》。
央视水浒方腊和庞秋霞
正因为时间跨度超长,参与人员众多,且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所以水浒才出现各部分主题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比如“带诗本”部分,止于好汉大聚义,并无后面的情节,这就谈不上“招安”或者“赎罪”,只能算“聚义”。而历史上的宋江,显然是“反抗”“起义”。
宋江的原型人物,除了历史上的宋江,其实还有两宋时期的“钟相”(这一说法来自侯会《水浒西游探源》),水浒中宋江一出场,作者就说他“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谷”,与历史上钟相收买人心的做法一致。而钟相是反抗起义者,以他为原型的宋江自然也是如此。包括元杂剧中,梁山好汉惩罚贪官,公然与朝廷对抗,也属于反抗,且元杂剧从没提到梁山招安、征方腊等事。
尽管水浒局部有“反抗”,但整体上主题一致。尤其是到了明朝,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汉人再度归汉人统治管理,文人地位提高,他们对蒙古人的抵抗情绪逐渐减弱,成书于这时期的水浒,自然也就越来越倾向于“招安”了。
央视水浒鲁智深形象
比如明代水浒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义侠记》等,鲁智深、武松等人,都发出了“何年再得趋帝阙”“此后是王臣”的感慨。《宝剑记》中,林冲妻子张氏甚至劝林冲去弹劾佞臣,挺直腰杆做忠臣。
总而言之,水浒的主题是“招安赎罪”,少部分体现出的“反抗”“起义”并不影响整体。
参考资料:《水浒全传》《东都事略》《大宋宣和遗事》《黑旋风双献功》《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宝剑记》《义侠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