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者署名规则,发表论文署名第二作者承认吗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1 15:19:07

储朝晖:论文作者署名排序应依学术规则

最新修订的《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明确,医学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著作过程中,要遵守《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和学术论文投稿、著作出版有关规定。论文、著作、专利等成果署名应当按照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大小据实署名和排序,无实质学术贡献者不得“挂名”。

除著作权法外,期刊社或学术社团等学术机构都提出过作者署名要求,也有行政机构发出过论文署名文件。那么,具体在署名过程中,到底该以什么为依据来确定一篇论文作者及其排序呢?综合各因素,简要回答就是学术规则,即作品使用方(如期刊、出版机构及行业学术团体)的要求。

对任何一种身份的作者,需要依据其对作品的实质性贡献大小与关键性列序排名,应列作者的署名权除应本人要求或保密外不能以任何理由被剥夺;署名不能受职位、职称、学历等因素影响,任何人和机构不能以掌握稀缺的研究资源和条件为手段,迫使那些因缺乏研究条件而与其合作的科研人员“自愿”或被迫出让署名权。仅仅为研究提供资助、条件、材料、管理等服务的人不能享有著作权或署名权。

当下问题高发领域的“署名不当”“排序不当”就是由于这条边界没有划清,使得学术规则受到行政权力、商业利益、人情俗例等多方干扰。事实上,根据署名规则不能列入署名,但却对作品作出贡献的个人、机构或组织,可以以致谢方式出现在作品说明中。现实中,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身获益并扩大受益者范围,把那些能给自己行政权力照顾的当权者、能提高自己作品出版与发表机会的学术权威、能提高引用率等相关数据的人列入作者;或者有很多“帽子”头衔的人为套取更多利益,自己成为“学术包工头”不参与实际研究,但仍署名为作者;或同行、同事、同学为增加论文篇数以达到考核、职称晋升等标准,获得更多回报,彼此之间互惠“搭车”添加对方为作者……所有这些都是科研领域的不正之风。

怎样保证同一研究团队成员依据对该作品的实质性贡献大小排序,是世界各国学术领域都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尖端领域的实质性贡献外人难以评定,更需要团队成员以平等、客观态度,依据专业规则加以评议确认。确立对学术规则的尊重,用行政、法律等各种手段维护学术规则的权威性、严肃性,让更多人真正认识到署名是对作者创作作品的认定,同时也相应承担着法律责任,淡化其利益附加值,这样才有可能让中国学术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原文链接:论文作者署名排序就应依学术规则

当前,各地均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整体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都有所提高,所有学校相比之前都更“优质”,但问题在于,由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义务教育时仍固守所谓的“名校”思维,而非坚持均衡思维。在“名校”思维主导下,义务教育均衡在一些地区成为越来越不可及的目标。

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时,地方政府要保障的是各校达到均衡一致的办学条件,而非强调所谓的优质“名校”。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落实这一法律规定,就必然要求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该有重点校。目前更为常见的所谓“名校”“优质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变相重点校而已。

当前,多地将“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扶持弱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说到底不过也是以均衡为名,行强化“名校”之实,把“名校”的存在合法化、合理化。“名校集团”并没有带来集团内学校的真正均衡发展,而是让“名校”的地位更牢固。这也是随着“名校集团”建设,各地的择校热依旧存在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说,只要义务教育阶段有“名校”,就意味着当地义务教育不均衡,就不可能让择校热降温。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要摒弃这种“名校”思维。在办学条件上,要做到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一致,不再有所谓“名校”和“优质校”。关键举措就是推进教师交流轮换。从更长远处着眼,在实现各义务教育学校资源均衡配置的基础上,还有必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让学校办学更具个性和特色。区域内的学校并无办学标准和办学质量的差异,有的是自主办学的个性和特色,这才是发展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的思路和理想状态。

原文链接:名校集团化办学为何仍难解择校热

在垃圾分类主要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垃圾优先处理的次序也不清晰。城市管理者往往以方便、经济为导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发达国家垃圾治理的一项重要经验在于明确垃圾的优先处理次序,以高阶法律的形式制度化,并深入到各行各业和公众生活当中,逐步形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从而影响全社会资源利用和处置模式的转变。在垃圾处理次序中,垃圾源头减量即预防废弃物产生被赋予了垃圾治理的最优先次序。其次是重复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提取。而填埋、焚烧等末端处理方式往往处于最末位置。

反观国内现状,国家相关政策已提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但当前垃圾治理的重心仍在末端减量的环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成了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处置方式。在近十余年中,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快速增长。在“十三五”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投资中,垃圾治理的2/3投资流向了以垃圾焚烧厂和填埋场为主的终端处理设施的建设,仅约4%的投资用于垃圾分类的示范工程。相比而言,在这一优先次序下,政府在垃圾源头减量、二手物品重复使用、资源循环再生等环节的制度安排和资源投入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生产者、回收者、商户、社会组织、居民等主体在垃圾治理的前端和中端环节行动的空间和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逐步消耗了多元主体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

当前,需要让明晰的垃圾优先处理次序在应对“垃圾围城”困境和建设“无废城市”中发挥关键。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对“无废城市”的理念做出了界定,即“无废城市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最终实现整个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的目标,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这明确了中国的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先思路应在于“无废”。

因此,中国的垃圾分类治理应明确减量化的意涵是源头减量而非末端减量,将源头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分别置于垃圾处理的优先位次,并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垃圾优先处理次序成为指导各行各业和公众生产生活的指南。在这样的次序指导下,垃圾治理的制度安排和资源投入应逐步从后端向前端转移。

原文链接:垃圾分类应重视源头减量

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之一,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其现实意义非同凡响。

其一,指明了我们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我们党是一个为了梦想矢志不渝的执政党,明确方向和目标才能推动事业发展。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十四五”时期我国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国人民在看,全世界人民也在看。因此,明确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和相关举措,其“领航引路”作用不可低估。

其二,体现了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涉及方方面面,共同富裕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当前,如何明确方向、把握重点、找到抓手、行稳致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战略全局。我们已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已胜利在望,进一步确立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可以有效促进公平正义、凝聚智慧力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迈进。

其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行性的重要举措。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确定“路线图”、制定“任务书”、绘好“时间表”。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共同富裕进程,需要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特别是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显然,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的战略性、创新性举措,必将有助于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原文链接:确立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的重大意义

黄河文明是凝聚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石,必须守护好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历史上,黄河流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产生了大量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成果。早在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传说就产生于此;发轫于此的“四大发明”和传统医术,体现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历史上从先秦到1949年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综观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黄河史,70余年不决口,20余年不断流,先后抵御十余次大洪水,岁岁安澜。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必须以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和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从宏观看,黄河横穿三大地理阶梯,是连接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形区的重要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微观看,尽管黄河多年来没有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重要而脆弱,上中下游面临不同的生态安全风险,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水质污染问题还比较突出。

黄河流域国家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齐头并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缩小我国东西部区域、南北区域发展差距,既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内在要求,也标志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整体进入新发展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

原文链接:系统把握黄河国家战略的时代使命

挖掘中华优秀家风中“反求诸己”的个体道德。家风文化中蕴含勤勉节俭的理念,包含立志于学的思想,可以用以劝诫、督促孩子克勤克俭、孝敬长辈;勤奋学习、持之以恒。

挖掘中华优秀家风中“孝悌仁爱”的家庭美德。家风文化中蕴含孝亲爱幼的思想,包含宽厚谦恭的理念,这些都符合社会交往的基本礼仪,是个人修养的直接外在表现。

挖掘中华优秀家风中“推己及人”的社会公德。家风文化中蕴含和善邻里的思想,包含乐于助人的理念,有助于做事时进行换位思考,成人之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挖掘中华优秀家风中“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家风文化中蕴含爱国爱家的精神,包含爱岗敬业的思想,包含公正廉洁的理念,有助于政治生态建设,有助于营造“公正廉洁”的社会文化。

原文链接:中华好家风蕴含思政智慧

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务必加快推动市场出清,释放大量沉淀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此,要主动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

在工业生产领域,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绿色转型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基于消费端和需求侧的变革要求,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和循环化改造。在农业领域,重构循环型生态农业生产体系,推广生态农业、节水灌溉、绿色养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等绿色技术。同时,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性,构建“产业多元—绿色发展”联动机制,聚力绿色转型。在服务业领域,加强绿色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物流智能化共享化水平,推动绿色物流业快速发展,聚焦“生态旅游 ”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原文链接:抓住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四个着力点

中共中央近日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专门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文件。《意见》从少先队的组织定位和社会功能出发,对少先队工作的改革创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如在推进少先队社会化发展问题上,明确提出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政府支持、共青团牵头、团教协作、社会协同的少先队工作机制,不仅将少先队建设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部署,而且也为推进少先队社会化进程提供了体制、机制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原则。《意见》中还结合少先队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领域和命题,例如明确提出少先队文化建设命题,要求提升少先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影响力。这不仅回应了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对少年儿童自身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原文链接:少年儿童发展纲领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虽然各级各类智库发挥着社会服务、咨政建言、舆情引导等重要作用,但在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方面,还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追踪医学科技前沿,完善信息工作机制。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新冠肺炎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免费理念,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追踪、整理、编译国内外有关新冠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筛选、汇编、发布新冠病毒专题科技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应建立科技信息处理、报送和发布机制。

正确引导社会舆情,搭建社情民意桥梁。一是要引导舆情,疏导情绪,消除恐慌。二是要搭建桥梁,反映诉求,化解矛盾。各类舆情既是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方式,也是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

原文链接:发挥智库作用,助常态化防疫更科学精准

近年来,随着资本的全球流动和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对外文化机构的政治、经济、文化作用日益凸显。德国、英国等国家通过各种举措全面推进对外文化机构的发展,扩大了国际交流和自身国际影响力。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在推广汉语言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自创办以来,已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为更加有效地发挥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文化交流交融互鉴的优势,采取政府主导、统一管理模式,以及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走出了自己的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有不少国外大学认为在校区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可见,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主要传播渠道,已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未来,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孔子学院需要更重视不同语言合作项目的开发,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彰显中国优秀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增进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借助地理优势打造孔子学院智库,既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也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相互了解、探索新的合作领域提供支持。

原文链接:浅析对外文化机构的发展及作用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