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老地图大通(今通河)县的“乌拉浑河”
回过头来我们再回顾一下第二种说法,女真语“洛剌浑、忽剌温、胡剌温”是不是“烟囱”“灶突”“地势若灶”之意呢?
先说一场战争吧。呼兰可不是一般人想象的“蛮荒之地”,很早就有人居住,辽金时代对此地的记载是“地方千余里,户口十余万,散居山谷间,依旧界外野处,自推雄豪为酋长,小者千户,大者数千户,则谓之生女真”。不仅是这里,百里之外的阿喀楚拉(阿城)一带也是如此。据《辽史》《金史》记载,辽朝中期,数十部女真人逐渐形成了蒲察、乌古论、纥石烈、完颜等几个部落联盟,开始了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进程。这里我们重点说说纥石烈和完颜部落。辽咸雍十年(1074年),完颜乌古乃死,第二子完颜劾里钵继为节度使,这两个名字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但说到劾里钵的儿子完颜阿骨打、孙子完颜宗弼(金兀术)大家就不陌生了。
女真人复原图
女真人的战斗力不是一般的强。当时的辽国统治者曾说过:“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所以契丹人经常挑起女真人的内斗。就这样,以按出虎水(阿什河)以根据地的完颜部落与相邻的胡拉温水(呼兰河)崛起的纥石烈部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能打不吵吵”是呼兰人的传统基因,于是纥石烈部的首领腊醅、麻产兄弟率先起兵袭击劾里钵兄弟。经脱豁改原(今黑龙江宾县南)、穆棱水(拉林河支流)和斜堆(今吉林蛟河县境)等数次战役,纥石烈部落为完颜部落所败,从此一蹶不振。虽然败了,但也从事实上证明呼兰河流域的纥石烈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和阿城完颜部落有实力“掰手腕”的!
女真部落战争图
可这和地名有啥关系呢?
别着急,既然两个“老大”在同一时间曾经平起平坐,完颜部将自己的母亲河起名为“按出虎”(女真语“金子”之意),纥石烈部会简单弄个“烟囱”相对应吗?这好像不合常理,如果是完颜部落统一黑龙江之后重新给自己的大本营“贴金”呢?也有可能!但辽后期女真人壮大之后,将今阿城白城子设立为首都,呼兰为其上京路会宁府所辖,胡剌温屯又是其皇室宗亲所在地。对这样一个重要地方,不可能没有特定的称呼,仅仅以其原始游牧部落的“灶凸”作为代名词,似证据不足。
所以无论哪种可能,“胡喇温”(呼兰)的意义都不会那样“简单平常”!
绕了一大圈,问题又回来了,对于探寻此类问题的答案,当然是越久远的资料越有价值,于是有学者在《辽金元三史语解.金史语解》中找到了发音为“霍伦(活伦)”的词汇,并找到了女真语原始释义——“威也”。从语言学角度看,活剌浑 、胡剌温、忽剌温、霍伦、活伦、胡伦、呼伦等皆出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horon”一 词,是这一词的不同时代的音译,开头的“霍”“胡”“ 呼”是直接音译,后二字“刺浑”“ 刺温”是用汉语的切音表示的,这也符合古汉语表意常识。
历史图片,女真人纳贡
按照这一解释,我们结合历史,把纥石烈等人与完颜部对抗的根据地,或者后来完颜皇室所居的地域称为“威武之河”或“ 凶猛之河”,以“威”对“金”是合情合理的!
但研究历史向来有一条铁律——孤证不立。呼兰河这条“威武之河”“ 凶猛之河”还有其他佐证吗?
一是笔者查阅了满语词典,发现“horon”一词的解释为“威,威力,势力”。满语的源头是女真语,这么威武霸气的一个名字肯定会传下来。无独有偶,同属今哈尔滨地界的五常市境内竟然也有一条“呼兰河”,这条河在地理上离“按出虎水”(阿什河)更近,在金代属于完颜部落管辖,这条河的发音竟然也是“horon”,只不过流传到现在的名字叫“活龙河”,据满语地名专家黄锡惠研究,“活龙”系阿喀楚拉方言,规范语为“好劳恩”与“忽剌温”高度近似,意思也是水势凶猛的河。而呼兰河历史上一直是桀骜不驯的大河,洪水多发。时至今日,每逢汛期,全县人民仍然高度戒备,不敢有丝毫马虎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