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大桥
二是“呼兰”曾经是一个“国”。明朝《武皇帝实录》中“糊笼”下注云“华言诸部”;扈伦,蒙古语(一说满语)意为“国”。忽剌温,历史上也为女真族姓氏,《中国姓氏大全》有载,其注“扈伦”曰:“亦作‘呼伦’或‘忽刺温’。明代黑龙江女真族的姓氏。原有乌拉和哈达两部,后迁居松花江中游,续有辉发、叶赫两部加入,仍称“扈伦”,明朝人称之为‘海西四部’。”这些记载明确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至少在明代以前,生活在呼兰河一带的女真人曾经建立过“国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呼兰河流域是扈伦部落的原始起点,最终扈伦四部越过松花江一路南迁至吉林境内,壮大了实力,完成了“建国”。那为什么这里的国家二字带着引号呢?因为当时女真人所谓的“国”在中原人眼里就是一个部落,比如徽钦二帝被囚禁的“五国城”等等,但能作为“国名”,“ 扈伦”的意义肯定不会随便,现在看来“威武”“凶猛”是可以担当的。
明代女真部落分部示意图
历史不会撒谎,但它呈现出的画卷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投射出的映像是不同的,所以这就注定了历史的多姿多彩。无论“呼兰”的本意到底是什么,作为扈伦四部之一——叶赫部的发源地,也可以说是慈禧太后的老家吧,不知道今天“爱恨只在一瞬间”的呼兰美女们是不是从这里能找到霸道的源头。再有,当年的“扈伦(呼兰)勇士”一度打得朝鲜李氏王朝哭爹喊娘的。据朝鲜《李朝先祖实录卷56》记载,当年李氏朝鲜攻打与之相邻的女真小部落,这些小部落据城坚守,“易水以胡语大唱曰:请兵于忽剌温,今即五日,任汝血战,我当寓目。凡所唱说极口骂辱,树旗于两门,发矢投石,莫敢谁何”。意思是“我们呼兰大哥说好了五天就*到,今天正是第五天,有能耐你就使,能把我咋地?”万历三十三年忽剌温部落直接把兵锋指向李朝,四月十四日开始进围潼关城(朝鲜境内),没多久,城四门,门则尽数撞破”。李朝遭到如此惨 败也不甘心,为了雪国耻扬国威,出动主力发动了对忽剌温女真发动了突然袭击,但是长途行军饥疲未解就 被“忽酋”女真*个大败,“金宗得六月兴师,全军 覆没”。要不是后来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出手,可能李朝就被灭国了!
事实上这些“生女真”就连元顺帝、明洪武大帝都不敢小觑。“兀者野人溯羊哈(西阳哈),其人据有忽兰河流域,控东西方交通之地,为该区一‘强酋’”(《元史卷43.顺帝纪6》)……当时能被元朝统治者称为“强酋”的势力并不多。而造成这些生女真的一个原因主要是“金人南迁”。据史料记载,金代最繁盛时期女真各部大约有500万人口,打下北宋后南迁了不到一半,留在黑龙江的继续做“生女真”“野人”,野烈之性保存得比较完整。直到清乾隆时期,朝廷每逢大战、恶战都会征召黑龙江索伦部和呼兰地区女真人作为攻坚敢死队,至于后来的庚子抗俄、甲午陆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呼兰人都表现出了不怕牺牲、血性十足的气概(详见文末链接《莫忘呼兰根》)。值得一提的的是,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后,巴彦、木兰、通河一带以及呼兰城的日本人妄图乘船渡过呼兰河,做尽坏事想要溜,烈性的呼兰人哪能放走这些混蛋,于是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和爱国官兵一起“团灭”了一整船的鬼子!
这就是“威武之河”养育的儿女,这也是我所要表达的——呼兰河,其实是一条“威武的大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