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甫昔少年日”到“再使风俗淳”,写自己的才学出众、抱负远大。写文章下笔如神,写诗作赋可以与杨雄、曹植匹敌,而因为自己的博学多才,当时文坛上的领袖李邕、王翰等人争相与之结交,而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真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然而,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却感情一变,写自己才大受辱,与前面自己的才气形成鲜明的对比。杜甫长期混迹都城,却总是遭到纨绔子弟的白眼,遭到权贵门人的鄙视,甚至连朝廷主持的考试,也是李林甫一手策划的骗局,这种打击和对人才的辱没,对诗人而言,无疑痛苦非常。
所以在这种打击之下,杜甫再也不能忍受,决定离开。可是,杜甫的心情还是复杂的,他对韦济表示了感激,“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可是希望的落空又让他不得不去,可是就这样离去,又让诗人觉得可惜,因为自己的理想还未达到,自己还是有些恋恋不舍。
坎坷的人生之路,在杜甫抑扬顿挫的笔下写来,尤其感人。最终诗人的骨气还是战胜了一切,他虽然欲去不忍,可最终还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他要飞,要像白鸥那样引弄万里波涛!
三、评价可以说,历代许多人都对杜甫这篇感情丰富、艺术风格成熟的作品进行了评价,且评价极高。
比如方东树评价说:“思深意曲,极鸣悲慨”;
浦起龙评价结句说:“一结高绝”;
仇兆鳌评价说:“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杜甫年少豪气勃发,即便是科举失败,仍然吟诵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句,然而,等作者经过了尘世的磨砺,被现实摧残之后,虽然志气不改,但是却夹杂着苦闷之情。
他虽然表现了十足的不屈服,但是却对未来表现了前途未卜和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首诗,运用对比和顿挫的艺术手法,句法上骈散结合,一气呵成,于朴素语言中见感情之真挚,道尽了世态炎凉和杜甫所受的精神打击,苦闷之情、无奈之意,沁入骨髓,让人读来一唱三叹。
这一切,都代表着杜甫诗歌艺术上的功力日趋成熟,也代表着,抑扬顿挫笔法的杜甫式特色,终将会流传万世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