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变化,发生在1949年以后,当地政府要兴办小学,从上到下的人,无一例外都看中了秦大奶奶的那块地。
当地政府是厚道的,给秦大奶奶另外建了一所房子,划了一块地。但秦大奶奶死活不同意,就是要自己辛辛苦苦攒钱买下的那一块地。
她蓬头垢面赖在地上不走,政府给她说理:“办学校,是造福于子孙万代的大业。”她双眼紧闭,说:“我没有子孙!”
没办法,正式动工的那天,村里的人加上几个民兵,一群人把她地里的麦子割了,房子拆了,把她本人用担架抬走,安置到给她新砌的房子里去,关了起来。
等秦大奶奶从房子里出来,她那块地已经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了。不久油麻地小学建成,孩子们也开始上学了。
之后秦大奶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上访。她告到乡里,又告到区里,再告到县里,然后又回过头来告到乡里、区里、县里……眼看着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背一点一点地驼了。
工作人员跟她讲理,她听不进去,只顾说她的理。拍桌子吓唬她,她干脆赖到你脚下:“你把我抓起来,把我抓起来,抓起来扔进大牢里!”
各级政府被扰得不胜其烦,最后在她作了种种保证下,答应在油麻地小学的一角,给她盖一间小小的草房,并给她保留一片小小的土地。
但秦大奶奶还不死心,在这之后长达十几年里,对油麻地小学的师生充满敌意。
她总像幽灵一样在校园里到处走,怀着怨恨的目光,念叨说:“这块地是我的。”孩子们见了她都怕,看见她拄着拐杖走过来,就像兔子一样跑开。
她还总是做一些小恶小坏的事,比如:明明学校菜园边上有路,她偏不走,去踩园里的菜苗。而等到瓜菜成熟的季节,她又要偷摘学校的菜,摘了自己又不吃,扔到河里去。她丢了一只鸡,硬说是孩子们把它赶丢的,和学校大闹了一通,最后学校赔了她几块钱才算了事……
就这样,秦大奶奶活成了当地人见人厌的孤寡老太婆。
从个人的角度看,秦大奶奶十分值得同情。
油麻地小学的那块地,是她和丈夫大半辈子抠吃抠喝,一个铜板一个铜板攒下来的。甚至为了这块地,还搭上了她丈夫的命。政府说征用就征用了,虽然给了补偿,但毕竟不是他们的。
她的个人利益,在国家的百年大计上显得渺小,却是一个普通人辛苦漫长的一生。这搁谁心里,能轻轻松松地放下?
但没有办法,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集体力量抗衡。办学校培养孩子造福后代,比秦大奶奶一个人养老重要。
如果秦大奶奶心胸宽广一些,她就应该收下政府的补偿,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可惜她做不到,她跟丈夫从前省吃俭用的生活方式,使得她长期只关注自己家的生活,不会为别人、为集体考虑。
过度攒钱的人,通常都会有这样的毛病。他们对自己俭省、对别人抠门,就会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不肯让利给别人半分。
然而,生活中要想人际关系好,总不免要出一点血。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你给了别人好处,别人才会还你一个人情。你一毛不拔,人际关系就会越来越差,活成一座孤岛,日子只会越过越苦。
秦大奶奶变成这样,有客观的原因,她丈夫死后没有别的亲人,也没有孩子。她十几年来只盯着那块地,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她年纪大了,怕穷、怕病、怕死。
但人活在这世上,不只有亲人可以依靠,我们还可以用自己的善良,跟陌生人建立关系,互帮互助地生活下去。
秦大奶奶后来在小男孩桑桑的感化下,终于改变了自己。她开始把自己当油麻地小学的一份子,热心地帮助他人。有一次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小女孩,差点把命搭进去。
但也正因为这次施救,使得她得到了周围人的许多帮助。她生病了,油麻地小学的女教师以及村里的一些妇女,轮流来照料她,给她做一日三餐。学校有些小女孩也开始亲近她,钻到她的屋里,让她扎小辫子、用凤仙花涂指甲。
所以我们活着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命运兴衰,而看不到别人生活的酸甜苦辣,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
活得抠门的人,往往不会因节俭而财富越积越多,生活越来越好。反而会因为自私,使得人缘尽散,无依无靠,难以抵抗外界突如其来的风雨,日子越过越苦。
小说中写秦大奶奶的那一篇章,名字叫“艾地”,因为秦大奶奶用政府从油麻地小学给她划出的那片土地,种了大片艾草。
艾草是苦的,秦大奶奶的一生也是苦的。秦大奶奶十几年如一日怨恨他人,活在艾地里,就是独自沉醉于品尝过去的痛苦。
但这种吃苦是狭隘的、自私的,无意义的,并不会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好。
后来,秦大奶奶跟学校的师生建立起友好关系后,终于放下了执念,主动离开了艾地,搬到学校给她盖的新房子里去。
这意味着她跟自己的苦难和解了。人比地值钱,离开艾地,不打扰师生学习,收获的是好人缘,比独自一人回忆过去、品尝痛苦,更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