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头:箭头进入的是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目标产物和副产品)。
三线:出线和进线均表示物料流向或操作流程,可逆线表示物质可循环使用。
[知识储备]
1.原料预处理的常用方法及目的
(1)粉碎(研磨):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或溶解更充分。
(2)搅拌: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或溶解速率。
(3)灼烧(煅烧、焙烧):使杂质高温下氧化、分解
(4)水浸、酸浸或碱浸:目的是使原料中部分物质溶于水或原料中能和酸、碱反应的物质溶解,与不溶于水、不和酸、碱反应的物质分离。
2.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操作及所需仪器的判
(1)操作I的名称是过滤,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操作I的名称是蒸发,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使用的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物质成分
(1)判断所加的试剂:从加入试剂的目的、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的产物分析判断。
例:如图1所示流程中“酸浸”中使用的试剂为稀硫酸(已知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ZnO和CuO,其余成分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2)判断未知产物的化学式:根据流程中的反应物判断发生的反应,再结合已知生成物及所学知识分析未知产物。
例:如图2所示流程中氧化物X的化学式为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