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晓/文《“保卫”超日债》不是我职业生涯中操作难度最大的稿件,但却是值得纪念的里程碑事件。“超日债”作为首例正式违约的公募债券,宣告中国式刚性兑付时代的终结,被称为是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一次测验。
从政府救助的先例到政府政策立场的转变,利益相关方一改以往兜底行为的背后,是上海市政府对于是否会引发局部性或系统性风险的合理预判,以及对违约后应对预案的成竹在胸,这也在此后数年被称为智慧之举,对于重塑市场纪律,提高投资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促进未来债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当时在媒体扎推报道超日债权纠纷、债权人哭诉以及解决方案时,经过碰壁、突破和峰回路转,上海市奉贤区政府最终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专访,首度独家回应“11超日债”违约,探讨政府职责和市场规则等常识性话题,表达政府无权动用纳税人的钱为企业兜底的态度。
尽管在相关方谨慎考虑大局的要求下,专访最终只刊发出片段。但其中一段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社会的惯有思维是企业出了问题,政府往往就会救市、输血,以起到暂时掩盖问题的作用,显示亲商的态度。但什么是真正的亲商,政府只有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建立起规范的市场游戏规则,才能真正保障各方利益。超日债说到底就是遵守契约精神,具体体现在超日公司和债权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政府和纳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
新闻背后的故事,远比新闻本身更精彩。重拾往事,新闻已成旧闻,但最为感念的是报社与采访对象的信任与成全。
(作者时任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