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后,香港岛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两个月后,Henry Pottinger宣布香港岛开埠通商,使香港岛成为一个贸易港(主要是转口贸易,英国对华贸易的中转站)。开埠通商后,外商涌入,外国货币也大量流入香港岛。形制固定、有标准重量和成色的银元,相比于无固定的形制或重量的银两,不仅易于携带、也易于鉴定成色、衡量价值,使用起来明显更加方便,因而十分受欢迎。很快,外国银元就在香港岛普及开来,并占据货币流通的主体。
外国银元中,最受欢迎的是墨西哥银元(鹰洋),因其成色稳定可靠、规格形制重量统一、容易辨认真伪,还易于折算为银两、也易于折算为“Pound”记账,而且,港英政府还将其作为一切港英政府账目款项及商业贸易的支付标准。墨西哥银元逐渐成为公认的最受欢迎、最受信任的银元,也成为香港岛被殖民初期事实上的本位货币。
1845年5月时,英维多利亚女王又颁发公告,试图再次将英国的货币制度“复制”到香港去,但同样又遭到失败,香港居民依然习惯用外国银元,尤其是墨西哥银元。
港元的诞生在港英政府坚持以“Pound”记账二十多年后,最终于1862年7月1日宣布,不再以“Pound”为记账单位,改用银元的“圆”作为货币单位记账。这标志着,港英政府完全放弃了在香港推行英国的货币制度,并正式确立了以墨西哥银元为主、以“圆”为货币单位的银元本位制。
紧接着1863年,港英政府又宣布,墨西哥银元为唯一可用于向政府缴纳款项的货币。不过,当时墨西哥银元出现了供求不足的情况(香港与内地贸易活动增加,都需以墨西哥银元交易结算),其币值一度走高。
时任香港总督罗便臣对此也早有察觉,于是决定从1863年开始港英政府自己发行金属铸币,以满足货币供应,香港本土的货币史由此开端(此前的各种金属铸币,均不是在香港本土发行的,都是外来货币)。
▼图:Hercules George Robert Robinson,中文名:罗便臣爵士。在1859年9月出任第五任香港总督,时年仅三十五岁,成为香港被殖民史上最年轻的总督,1865年3月任满离港。图片来源: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UK。
根据罗便臣的决定,港英政府自己发行的货币有:基本单位货币(“香港壹圆”银元,即面额1元)和辅币(面额小于1元的金属铸币,有银币和铜币)。
由于当时香港还没有自己的铸币厂,因而港英政府先委托英国伦敦的皇家铸币厂(the Royal Mint),铸造了“香港一文”铜币、“香港一仙”铜币和“香港一毫”银币三种辅币。
1864年香港开始建立自己的造币厂,厂址位于铜锣湾加宁街,到1866年5月完工,开始铸币。这家造币厂维持了20个月后被迫*(1868年4月关闭),在运行生产期间,该造币厂先后铸造了“香港五仙”、“ 香港一毫”、“ 香港贰毫”、” 香港五毫”、“ 香港壹圆”共五种银币,总计2018054枚,并还铸造有“香港一文”、“ 香港一仙”铜币。
▼图:1863-1868年间港英政府自行铸造(或委托铸造)的金属铸币,是最早的一批港币。每枚铸币上都刻有中文面额和对应的英文面额, “壹圆”对应“one Dollar”, “一仙”对应“one cent”,“一毫”对应“ten cents”,“一文”对应“one mil”,兑换关系为:1圆=10毫=100仙=1000文。图片来源于网络,经过整理。
以上这些是最早的一批港币,标志着港币的问世。同时,香港本土的货币单位正式形成“圆、毫、仙、文”四级十进制 ,“圆”为基本货币单位,“毫、仙、文”均为辅助货币单位。另外,“香港壹圆”是基本单位货币(本位币),由白银铸造,“圆”对应“Dollar”,港元即“Hong Kong Dollar”,这一称呼源自于英国人对墨西哥银元的称呼“Mexican dollar”,而“Mexican dollar”又源自“Spanish dollar”(墨西哥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银元在17和18世纪时在全球通行,对许多被殖民地区的币制都有影响),所以,“港元”名称及其货币单位“圆”,都是从外国银元中引用过来的,并非本土自创,也未受“英镑/Pound”影响。
至此,香港本土的独立货币体系正式成型,“港元”一词也正是开始使用,香港本土以“圆”为货币单位的银元本位制时代开启。
香港的造币厂*后,香港本土不再生产港币,随后几年市场的港币供应处于断绝状态,为了解决此问题,港英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1872年,港英政府授权汇丰银行发行面值“壹圆”的纸钞(与“香港壹圆”银币等值,可兑换),试图以纸钞代替银币流通;同年,港英政府委托英国伯明罕希顿父子公司,为香港铸造各种金属辅币(面额“壹圆”以下);1873和1874年又分别引进美国和日本的远东贸易银元。
▼图:1872年由香港上海汇理银行(即汇丰银行)发行的面值为“one dollar”(壹圆,“员”通“圆”)的港钞,此后一直到1935年,汇丰银行一直在发行“壹圆”港钞。图片来源:AntiqueMoney.com
到1895年时,英国在印度铸造了远东贸易银元(British Trade Dollar),港英政府随即将其引入香港,并将其列为香港的法定货币。香港造币厂*后,“香港壹圆”银币没有新的供应来源,逐渐在流通中消失,而英国贸易银元被引入后,其重要性明显上升。在1895-1935年期间,英国贸易银元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几乎是“香港壹圆”银币的替代品。
由于“壹圆”纸钞的发行、各种金属辅币持续铸造供应、再加上英国贸易银元的持续流入,港英政府决定不再依赖外国金属铸币。1912年,港英政府颁布法令,除英国贸易银元依然作为香港的法定货币流通之外,禁止输入和使用各种外国金属铸币。此后,香港的货币流通,只有三类:汇丰银行“壹圆”纸钞、英国贸易银元、各种金属辅币(银、铜、合金),直到1935年币制改革才有新变化。
香港的纸钞香港本土最早的纸钞,并非汇丰银行自1872年始发的“壹圆”纸钞,而是1846年由东藩汇理银行印刷发行的一批纸钞。
东藩汇理银行(Oriental Bank)的前身是1842年在印度孟买成立的西印度银行(Bank of Western India),是一家英资银行。1845年,西印度银行将总部迁至英国伦敦,并改名为“The Oriental Bank”,同年并在香港等地设立分行。
东藩汇理银行作为一家私营商业银行,是香港历史上的第一家银行,也是首家在香港发行纸钞的银行。1846年,东藩汇理银行在香港发行了最早的一批纸钞,面值有“five dollars”(5圆)、“ twenty-five dollars”(25圆)、“ fifty dollars”(50圆)、“ one hundred dollars”(100圆)四种面值,香港本土纸币由此拉开序幕。
当时东藩汇理银行发行纸钞,是该行自身的商业行为,并没有获得港英政府的授权或法律认可(港英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因而该行的纸钞并不是法定货币(非强制流通,可拒收)。东藩汇理银行以吸收储户银元作为准备金,并等值发行纸钞,纸钞实际上是一种银元存款票据,代替银元流通(相当于银元代用券);纸钞的持有者,随时可凭此向该行兑换等值的银元,若该行无法兑现或*,则纸钞持有者只能自认损失。
1851年8月,东藩汇理银行获得了英王颁发的“皇家特许状”(Royal charter),取得发行纸钞的特权,这意味着该行发行的纸钞,实际上获得了港英政府的认可,该行发行的纸钞实际成为香港的法定货币(名义上仍非法定货币)。从此以后,东藩汇理银行纸钞,被广泛流通使用,成为香港商贸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通行货币,而且,纸钞的发行,也有效解决了一段时期内金属铸币供应不足的问题(1863年港英政府才开始发行自己的金属铸币)。
▼图:1866年香港的东藩汇理银行发行的 “Five Dollars”(五圆,“员”通“圆”)港钞,持有者可向东藩汇理银行等值兑换为五圆香港银元。图片来源:香港金管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