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审计时审计的目标是什么,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0-30 11:06:25

第一节

1.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审计工作前,需要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以实现以下三个主要目的:

(1)具备执行业务所需的独立性和能力;

(2)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

(3)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2.计划审计工作主要包括:①初步业务活动;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③制定具体审计计划等。初步业务活动与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均为计划审计工作的一部分,和初步业务活动是并列关系。

3.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3)管理层的责任;

(4)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5)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以及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的说明。【容易记错】

4.如果母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同时也是组成部分的注册会计师,是否向组成部分单独致送审计业务约定书,需要考虑,并非一定不需要。

5.注册会计师可以决定不在每期都致送新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其他书面协议。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需要对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作出修改,以及是否需要提醒被审计单位注意现有的条款。

6.审计的前提条件:(审2执3,注意区分)

(1)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基础)

(2)就管理层的责任达成一致意见(即对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的认同)。(一致认同)

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并理解其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7.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

(1)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

(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3)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与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所有信息(如记录、文件和其他事项),向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所需的其他信息,允许注册会计师在获取审计证据时不受限制地接触其认为必要的内部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8.注册会计师基于自身的预期、判断和个人经验对鉴证对象进行的评价和计量,不构成适当的标准。

9.对于公开发布的标准,注册会计师通常无需对标准的适当性进行评价,只需评价该标准对具体业务的适用性。

10.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审计对象是历史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审计对象的载体是财务报表。

11.下列原因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要求变更业务:

(1)环境变化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产生影响;【合理的】

(2)对原来要求的审计业务的性质存在误解;【合理的】

(3)无论是管理层施加的还是其他情况引起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合理的,要解除业务约定 汇报,不应该出具xx意见报告】

12.审计业务变更为审阅业务后,注册会计师不应提及原审计业务的任何情况。

13.只有将审计业务变更为执行商定程序业务,注册会计师才可在报告中提及已执行的程序。即,执行商定程序可以提及已执行的程序,但仍不应提及原审计业务。

14.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特殊考虑:

如果情况需要,注册会计师还可能考虑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列明下列内容:

(1)详细说明审计工作的范围,包括提及适用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职业道德守则和其他公告;

(2)对审计业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

(3)关于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要求 ;

(4)预期管理层将允许注册会计师接触管理层知悉的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所有信息(包括与披露相关的所有信息);

(5)管理层同意向注册会计师及时提供财务报表草稿(包括与财务报表及披露的编制相关的所有信息)和其他所有附带信息(如有),以使注册会计师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表完成审计工作。

15.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属于承接业务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前无需考虑。

16.在确定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可接受性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下列相关因素:

(1)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2)财务报表的目的;

(3)财务报表的性质;

(4)法律法规是否规定了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而非管理层是否了解】

17.应当开展下列初步业务活动:

A.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管理程序;

(1)针对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设定下列质量目标:

会计师事务所就是否接受或保持某项客户关系或具体业务所作出的判断是适当的,充分考虑了以下方面:

①会计师事务所是否针对业务的性质和具体情况以及客户(包括客户的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获取了足以支持上述判断的充分信息 ;

②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具备按照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的规定执行业务的能力。

(2)会计师事务所在财务和运营方面对优先事项的安排,并不会导致对是否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或具体业务作出不恰当的判断。

B. 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职业道德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

C. 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节

1.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计划,确定对项目组成员的指导、监督以及对其工作进行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对项目组成员指导、监督和复核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1)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2)审计领域;

(3)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4)执行审计工作的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注意:项目质量复核人员执行并非项目组成员,所以其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不是项目组内部复核时的考虑因素。

2.总体审计策略考虑的事项主要包括:审计范围,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及所需沟通的性质,确定审计方向,分配审计资源。

3.项目组成员的独立性是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只有具备独立性才能够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独立性是承接业务前考虑的因素。

4.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注册会计师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具体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注册会计师计划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可以分为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和拟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两个层次。

5.具体审计计划应当包括①风险评估程序、②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和③其他审计程序。

6.对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考虑属于具体审计计划中的内容,而非总体审计策略中的内容。

7.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属于风险评估程序,拟执行控制测试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属于控制测试的范畴。二者都是比较典

型的具体审计计划的特征,而非总体审计策略。

8.向高风险领域分派有适当经验的项目组成员,就复杂的问题利用专家工作等。即利用专家的工作属于规划审计资源的范畴。

9.为计划报告目标、时间安排和所需沟通,需要考虑被审计单位对外报告的时间表,包括中间阶段和最终阶段。即对外报告时间表属于总体审计策略报告目标和时间安排的范畴。

第三节

1.当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时,说明审计风险增加,此时需要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2.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3.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要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4.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指的是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

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5.实际财务成果与最初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使用的预期本期财务成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说明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最初确定的重要性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修改重要性。

6.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即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直接相关。【理解】

7.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而确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使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直接目的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

8.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注意:注册会计师不用考虑重大错报风险,也不用考虑以前年度审计调整的金额。

9.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入。

10.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的变化,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可以根据实际来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

11.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本期和预测都可以】

12.明显微小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认为其汇总数明显不会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明显微小错报”不等同于“不重大错报”,“不重大错报”的范围更广。

13.注册会计师可能将低于某一金额(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的错报界定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对这类错报不需要累积。

14.整体重要性的直接目的,包括:

①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②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

15.判断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

(1)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

(2)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

16.推断错报通常是指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17.事实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

18.在确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1)以前年度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包括已更正和未更正错报)的数量和金额;

(2)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3)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一个期望)

(4)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二个期望)

注意: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属于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百分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9.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只有一个。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能有多个。

20.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在确定百分比时,除了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为上市公司或公众利益实体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百分比的选择,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

(2)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是否有大额对外融资(如债券或银行贷款);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如具有特殊目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21.以前年度是否存在审计调整,属于影响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时的考虑因素。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无关。

22.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

都不考虑错报对个别(特定)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23.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时,确定一个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24.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第三节

1.当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时,说明审计风险增加,此时需要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2.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3.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要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4.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指的是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

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

5.实际财务成果与最初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使用的预期本期财务成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说明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所了解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最初确定的重要性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修改重要性。

6.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即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直接相关。【理解】

7.在形成审计结论阶段,要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为了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而确定的较低金额的重要性水平来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注册会计师使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直接目的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

8.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注意:注册会计师不用考虑重大错报风险,也不用考虑以前年度审计调整的金额。

9.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被审计单位,通常以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作为基准。如果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不稳定,选用其他基准可能更加合适,如毛利或营业收入。

10.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情况的变化,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可以根据实际来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

11.就选定的基准而言,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包括前期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最新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本期的预算和预测结果。【本期和预测都可以】

12.明显微小错报是指注册会计师认为其汇总数明显不会对财务报表整体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明显微小错报”不等同于“不重大错报”,“不重大错报”的范围更广。

13.注册会计师可能将低于某一金额(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的错报界定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对这类错报不需要累积。

14.整体重要性的直接目的,包括:

①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②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对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的影响。

15.判断错报产生于两种情况:

(1)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估计值的判断差异;

(2)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对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的判断差异。

16.推断错报通常是指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17.事实错报产生于被审计单位收集和处理数据的错误,对事实的忽略或误解,或故意舞弊行为。

18.在确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时,注册会计师可能考虑以下因素:

(1)以前年度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包括已更正和未更正错报)的数量和金额;

(2)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3)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一个期望)

(4)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勉强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二个期望)

注意: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属于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百分比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19.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只有一个。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能有多个。

20.确定重要性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通常先选定一个基准,再乘以某一百分比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在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在确定百分比时,除了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为上市公司或公众利益实体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百分比的选择,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1)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

(2)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是否有大额对外融资(如债券或银行贷款);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如具有特殊目的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21.以前年度是否存在审计调整,属于影响确定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时的考虑因素。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无关。

22.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下列因素可能表明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将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业务的特定方面)。

都不考虑错报对个别(特定)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23.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时,确定一个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24.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