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队伍挤得紧紧的,站累了,就在路旁坐下来,等前头喊着"走,走,走",就站起来再走。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我们偷了个空儿,跑到前面去。地势渐渐陡起来。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恰好在转弯地方发现路旁有一间房子,我们就进去歇一下。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一问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对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我们问了瑶民,知道前面还有竹林,可以砍来作火把,就派人到前面竹林去准备。
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饿了。我们也拿碗盛给瑶民母女吃。打听前面的路程,知道前面有一个地方叫雷公岩,很陡,上山三十里,下山十五里,再前面才是塘坊边。我们现在还没到山脚下呢。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许多竹林。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励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文章分析】
本文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有改动。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10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背景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军410个团和无数的地主武装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难点)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
【字词积累】
攀谈(pān ) 苛捐杂税(kē )缴(jiǎo )欺侮(wǔ) 篱笆(lí) 骨碌(ɡū lu )
酣然( hān ) 蜷(quán ) 缀(zhuì )矗立(chù ) 咀嚼( jǔ jué ) 呜咽(yè )
峭壁(qiào) 督促(dū) 灌输(ɡuàn) 不可捉摸
满望:十分希望。
惊惶:惊慌。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骨碌:滚动。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不可捉摸:不能够预料或猜测。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
呜咽:(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知识链接】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和文教工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品有《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
【结构梳理】
一、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1)。
二、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
三、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34段)。
【句子分析】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三十里高”表明老山界地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为下文蓄势。
2.下午才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
交代出发的时间、地点,写出队伍行动迟缓的情形。
3.前面不知道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又要停下来等。……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
两次写“停下来”,点明行进速度缓慢,极言山路难走,也为下文写出山势陡峭蓄势。
4.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说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由于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队伍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这里瑶民男主人不知道经过的队伍是红军,所以不得不“躲起来”。为下文写红军收到人民的欢迎做铺垫。
5."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从“大嫂”的称呼及“借”字可以看出红军对百姓的态度是友好礼貌的。
6."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神态描写,神情的“惊惶”,照应上文,验证了瑶民久受欺压,常常担惊受怕的事实。
7.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瑶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从“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 2个“不论”、1个“只要”、1个“没有不”这几个词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红军和军阀的不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深得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也是侧面描写哦。
8.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广西军阀禁止瑶民信仰自己的宗教,残*瑶民,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通过交谈,既宣传了红军,又拉近了与瑶族群众的距离和感情。一个“哭”字,既含悲苦,又含憎恨,引出下文的哭诉。
9.她说她原来也有过地,但是汉人把他们从自己的地上赶跑了。现在住到这荒山上来,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苛捐杂税对瑶民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侮瑶民。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运用了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相结合的写法,既给人以语言质朴简洁之感,同时又增强了感染力,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10.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
“仅有”和“一点米”,表明瑶民的窘困和对人民军队的友好。
11.部队今天非夜里行军不可,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1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火把排成“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表明老山界的高峻,而“许多”一词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火把、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也是对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扬。
13.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这句话写出了红军战士,团结一心,力争上游,勇于战胜艰险的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4.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一步一步”表明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通过写红军战士行军的谨慎和行军速度之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再次写火把,把从向上和向下两个角度来写,描写细致、生动,突出山势的陡峭和险峻,进而突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15.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心理描写,以多个问句的形式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从侧面交代了山上露宿的危险与艰苦。
16.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逼”“刺”写出了露宿环境的恶劣;“打着战”“蜷起来”形象地写出了战士因寒冷而浑身发抖的情形。
17.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比喻,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山上,半夜冻醒时还能陶醉于夜景中,表现出红军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8.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比喻,把四围的山比作矗立的巨人,将四围的山包围下的山谷比作一口井,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红军的艰难处境。
19.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深人静时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 “不可捉摸”的感觉。此时以声衬静,更显得老山界夜晚的静。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夜宿山上,半夜冻醒时还能陶醉于夜景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
“被人推醒”说明睡得沉,也从侧面说明翻山的辛苦。
21.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抢”有“抢先”“争先”之意,说明吃饭迅速,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情景。
22.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战士们把小山视为“矮子”,说明了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23.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敌人飞机的叹息”既表现了敌人对红军战士的无奈,又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嘲讽。
2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任务”指对红军战士做宣传鼓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坚强的意志”指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25.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表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后的欣慰和自豪。“笨重”长征开始时,部队、机关没有进行精简、轻装,机构臃肿,非战斗人员众多,各种装备多。
26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明朗、清新,使我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这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红军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
27.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所谓“习惯”这里指战士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后所锻炼出的坚强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寻求希望那个坚强精神。
【内容梳理】
1.理清本文记叙要素:
时间:从某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事情的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事情的经过:红军指战员历经艰险翻山
事情的结果:红军取得了翻越老山界的胜利
2.“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走”到底“难”在哪里?
登山难
天黑、山高、山险(绝壁)、山陡、悬崖峭壁、山高路险(25、26、27段,马、侧面描写)
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典型的场面描写,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陡峭崎岖,表现了红军队伍的浩大壮伟。“奇观”一词,体现了人民军队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生活难
(1)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插入长征小故事《张思德尝野菜》)
(2)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插入长征小故事《丰碑》)
处境难
(1)负重(小米加步枪)
(2)形势紧迫(敌人追击、枪声密集)(插入长征小故事《强渡大渡河》)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走路难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4.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团结互助的力量。
5.“但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横着心”和“酣然入梦”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横着心”是因为四周环境恶劣,露宿条件差,战士们为了明天能够继续前进,服从命令就地休息,表现了红军不畏困难的坚强气概。 “酣然入梦”表现了红军太疲劳,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
6.第2段写“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对塑造红军的形象十分恰当,为什么?
恰当,这是人性化的描写,语言朴实,富于口语化。通常说红军是钢铁汉是指他们的思想意志,但红军也是拥有着血肉之躯的普通人。这样写更真实,更符合实际情况。
7.第13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9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8.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说“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为什么这样写呢?
(1)比——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9.第29段中写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写医务队的情况?
带着伤员的医务人员翻越老山界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他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伤员病员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更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勇敢就更让人钦佩,医务人员是整支队伍的一个写照,写医务队的情况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整支队伍的精神面貌。
10.第31段最后一次描写的景色是下山途中所见,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景色明朗、清新。通过自然环境描写,以明朗、清新的环境衬托战士们的心情,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
11.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12.本文记叙的是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还用很长的篇幅讲述他们与瑶民攀谈的情景?
与瑶民攀谈的这一内容和突出本文的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通过红军和瑶民的对话,道出了瑶民生活的艰苦,这也正是天下百姓苦难的缩影,它正注解了红军长征的意义——解放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其次,正是这一番交谈使瑶民了解了红军,可见红军政治工作者深入群众的好作风,走到哪里就把工作做到哪里。而且在部队物质缺乏的情况下,红军还把粮食送给百姓,可见这是一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人民军队。这一情节展现了红军长征生活的又一个侧面。从这一侧面,读者可以感知获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红军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13.本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刻画得具体形象的?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贯穿全篇,如“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语言描写:
如第14—16自然段:“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表现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的团结精神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场面描写:
如对“之”字奇观的描写,实际上是对战士爬山时的场面描写,突出了红军人数之多,爬山场面的雄奇壮观,反衬了山势的高峻陡峭,山路的曲折难行。
14.能否将第28段中“鼓着勇气”的“鼓”换成“凭”,为什么?
不能换。因为“鼓”字含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果把“鼓”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写作练笔】
收集红军小故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写作参考】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文章内容的发展与时间和地点的推移是一致的。同时,作者交代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转移,语言灵活而不刻板。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下午”“半夜”“天色晚了”“天黑”等。至于空间的转移,都是在登山过程中说明的。无论时间的变化还是空间的转移都注意连续而不断,行文十分周密,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
2.描写生动,中心突出。
作者在写山势险峻、行程艰难的内容中,有不少生动细腻的描写。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作者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路曲折迂回、山势陡峭险峻的特点,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
3.语言朴实,凝练细腻。
例如,“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如对“半夜里,忽然醒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巧用比喻和排比,以动衬静,用凝练而细腻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的见闻感受。
【阅读扩展】
长征永远在路上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今天的长征,仍然有许多”雪山“、”草地“等着我们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有传承和弘扬好长征精神,才能克服各种怠惰思想和畏难情绪,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
希望同学们能做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承人!
七律·长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们的决心很快变为部队的行动,疲劳的战士从泥地上爬起来继续行军。靠近安顺场的时候,一营三个连分成两路,像两把尖刀刺向敌人。
船工们一桨连一桨地拼命划着,渡船随着汹涌的波浪颠簸前进,船四周满是子弹打起的浪花。几乎岸上所有的人注意力都集中在渡船上。突然,猛地一发炮弹落在船边,掀起一个巨浪,渡船剧烈地晃荡起来。我非常着急,差点叫出声来。幸好渡船随着巨浪颠簸了一阵,慢慢地平静下来。渡船继续在前进,越来越靠近对岸。只有五六米了。勇士们都站上船头,接着就不顾一切地往岸上跳。
——《大渡河畔英雄多》
“强帮弱,大助小,走不动的扶着走,不能扶的抬着走,让每个战友安全越过夹金山!” 十二日清晨,在洪亮的集合号声中,部队从邻近的几个小村落集结,进行翻雪山前的动员。
山上雾霾弥天,时浓时淡,人行其中,宛如腾云驾雾。山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单薄的军衣,抵挡不住风雪的吹打,脸上、身上像被无数把尖刀刮着。我们浑身哆嗦,牙齿打战,就是把所有能披的东西都披在身上,也无济于事。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呼吸越困难。人们头晕腿酸,一步一停,一步一喘。这时候,要是有谁停步坐下,就会永远起不来。
——《越过夹金山,意外会亲人》
【关注并私信我,免费领取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