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7”
在我国古代宗法制度里,天子立七庙以及历代帝王供奉的七代祖先,儒家思想中推崇的七经、七政,提倡的七种祭祀方式,都是与数字“七”息息相关。道家所讲的“道”或“气”以及佛教里的“善”和“美”都与“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道家认为的三魂七魄,指的就是人身上的灵魂、觉魂、生魂和喜、怒、哀、惧、爱、恶、欲;而佛寺中建塔又以七层为最多,故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将数字“七”与人的生与死联系在一起。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祀死者的风俗习惯,也是以“七”为一个周期来计算的。从死者去世的第一个七天开始,分别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将“七”和死拴在了一起。
还有一些封建习俗,将“七”作为一种不好的含义,例如封建时代休妻所用的“七出”,即不孝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我国古人还将人的耳、目、口、鼻七孔称为七窍,中医学上还有“七方”“七伤”的叫法。“七声”“七宫”是古代音乐名词。人们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指的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我国民间还有一个与“七”很重要的相关节日,“七夕节”即情人节,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的美丽爱情故事。同时,神话传说中与“七”相关的故事也有不少,例如:女娲是在第七天创造了人类,天上更是有七仙女,神仙炼丹更是需要七七四九天等等。
西方文化中的“7”
西方文化中多推崇奇数,多以不和谐为美,例如断臂的维纳斯。西方人眼中“七”象征着神圣、吉祥,是他们最喜爱的数字。而数字“七”的幸运、吉利的寓意,是因为基督教信奉的上帝耶和华用七天缔造了宇宙万物,从此基督教便对数字“七”充满了崇拜和敬重。在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典故莫过于“七雄攻打忒拜”,当时忒拜王国被波吕尼刻斯和厄忒俄克勒斯兄弟两人轮流执政。两人约定好每人执政的时期为每一年轮换一次。但是弟弟却想独占王位,逾期不但不让位,还把哥哥驱逐境外。哥哥被迫流浪后,偶然情况下遇到了阿尔戈斯王国,国王不仅将他招为女婿,还在一年后召集七雄,随他一起出征,助他夺回王位。
但是双方激战后,兄弟二人与七支部队一起阵亡了。数字七在西方文化中更是与许多道德和行为规范术语息息相关,例如:西方人将人类的美德分为七种:分别是信任、希望、仁慈、公正、毅力、节制、谨慎;同时人类还有七宗罪:骄傲、易怒、懒惰、贪婪、善妒、贪食、淫欲。西方文化对数字七的崇尚,主要还是因为数字“七”在宗教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基督教的《圣经》中,上帝使用七天时间创造了宇宙万物,并且在那场毁灭性的大洪水到来之前,奉劝诺亚在进方舟时,一定要带上七公七母的各种禽类和飞鸟;夏娃是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魔鬼撒旦的原身是七个头的火龙;土地耕种后第七年歇息;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有七乘七十次之多;圣母玛利亚更是有七件快乐的事情和七件悲伤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