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作者 (唐)白居易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一个卖炭的老人,在南山里砍柴烧炭。被烟熏火烤的脸上满是灰尘,两鬃边的头发花白,十个手指头是黑黑的。他卖了炭,得到了钱做什么呢?仅仅是为了遮身的衣服和糊口的食粮罢了。可怜他身上穿的衣服是那样单薄,心里却忧愁炭的价钱太贱反而希望天气更冷些。昨天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清早他就赶着炭车轧着路上结冰的车辙往前走。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来了,他才在市集的南门外泥泞的路上休息一会儿。
突然间,两个骑马的人,轻快自如地来了,他们是谁呢?原来是宫中里穿白衫,外罩黄衣的宫使。手里拿着公文,口里嚷着皇帝的圣旨。拉转炭车吆喝着牛,牵着向市北面的皇宫走去。一车炭,一千多斤,硬被皇宫的使者抢走,舍不得也没有办法。拉到宫廷,他们把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子挂到牛头上,就算是炭的代价。
作者介绍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中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身一个小官员家庭。少年时期,曾避藩镇之乱于江南,使他有机会接近人民,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
创作背景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以进士步入仕途,后来做了朝廷的谏官。他反对宦官专权,主张加强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他要求罢宫市,除进奉,释官人,禁尼僧,减轻人民负担。对当时土地兼并所造成的“贫者无容足之地,富者专笼山络野之利”的情况深为忧虑,并建议进行改革。对平藩的统一战争,也是坚决拥护的。与此同时,他还写了许多讽刺反动统治阶级的诗篇。以后由于受到迫害,被贬为地方官吏,曾在杭州、苏州等地,做了一些兴修水利等有益于人民的事,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爱戴。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这是的作品趋于闲适、消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愤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结构上,文章依次写了卖炭翁伐薪烧炭、运炭、卖炭以及宫使抢炭的情状,暴露了“宫市”的罪恶。叙事简洁,线索分明,层次清晰,结构谨严。在人物描写上,作者善于抓住外貌、内心的特征加以刻划,虽然着墨不多,但却使人物浮雕似地站立在读者面前。文中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都有突出作品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