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创造乘数与什么有关,货币创造乘数通俗理解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29 02:56:07

财政政策不是孤立的一个政策,必须借助货币政策才能得以实现;而货币政策要实现好的和预期的效果,必须借助财政政策才能取得成效。简单化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都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货币政策需要借助财政政策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呢?

因为,通常上财政政策是惠及全民的,财政政策实质上也是货币政策,只不过是这个基于财政的“货币”其目的是“惠民”比如减个人所得税等,因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是资本不一样,因为资本的“货币”目的是获利,而财政的“货币”并未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标。也正因为基于财政政策的惠民的“货币”的缘故,财政政策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发挥出这个惠民“货币”的最大价值。

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基本上不限制货币的投向,最终都会因为资本的逐利性把货币投向利益最大的地方。而利益最大的地方,从实践和历史看,都是利益集团获利最为丰厚的地方。意思就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最终惠及的是极少数群体的利益,反而使得整个社会的收入不平衡加剧了。

下面就货币运转的机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就会大致清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财政政策的重要性了。

货币创造乘数与什么有关,货币创造乘数通俗理解(1)

如上图所示:货币通过央行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或者购买优质的企业债,注入到商业银行里。举个例子吧(以下的A、B、C……等是复数,可能是若干家):

年初的时候,某国央行花费了100亿用于购买商业银行A的国债60亿,剩余的40亿购买了一家业绩优良的企业B的债券。那么,商业银行A就增加了现金60亿以及企业B的40亿存款,合计拥有了100亿的流动资金。这其中需要按照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提取15%向央行存入(假设存款准备金率为15%),剩下的85亿就可以用于向有需求、有意愿并符合贷款标准的企业C贷款。企业C获得贷款用于其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比如可能用于支付生产材料、能源、工资、物流、研发等等,85亿会成为这些生产活动提供方的收入,企业C通过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实现了投资价值,收回了85亿并创造出企业的利润15亿合计100亿,这些来自各方面的100亿绝大多数又存入了银行A,因而银行A完成了一次的资金循环,并开始了第二次的资金循环……

假设企业的获利能力不变,还是15%,而且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还是15%,那么中央银行最初向商业银行A注入的100亿,第一个循环之后变成了100亿,第二个循环之后也是100亿,第三个循环之后还是100亿……那么若干个循环之后,最初的100亿会成倍数增加,成为N*100亿。这个N就是货币的创造乘数。

创造乘数N的大小,取决于货币循环的速度。循环速度越快,那么乘数也就越大。或者通俗地说,货币的循环越快,企业A的效率就越高,那么企业A所在的市场中的流通的货币也就越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M2越高。

由于货币有创造乘数的作用,在货币投放到市场中去时,遵循资本的逐利性以及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原则,资本化的货币会集中到市场上最能够获利的行业或者说最能够投机的行业中去,比如不动产和股票,以及艺术品、影视等娱乐行业。这些投资的扩张会加剧整个社会收入的不平等局面,最终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性。所以,过分或者专注于货币政策就必然导致这样的结果。

强调财政政策决定货币政策的最佳结果,是以不强调货币资本化的最佳经济效果为前提的。财政政策强调的是货币的普惠性结果而不是货币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结果。换句话说,财政政策更加强调货币政策的社会性目标(比如防止收入不平等加剧),单纯的货币政策必然使得货币投向经济性更强的领域从而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最终伤害整个社会的福利

那么,一个国家经济政策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什么阶段以什么政策为主?

总结一下,货币是一种逐利资本,有趋向利益的本性,所以货币政策的使用要防止货币流向容易产生投机性与泡沫化的产业。而财政是一种社会均衡,有趋向就业的本性,所以货币政策通过财政措施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就业与收入均衡。所以:

1.经济繁荣时,多使用货币政策,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国民收入。

2.经济衰退时,多使用财政政策,实现稳定的就业率,从而保障社会稳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