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星
。图中和谐神殿位于意大利西西里阿格里真托市南面“神殿之谷”中,是希腊境外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腊神
古希腊城邦与家庭高度同构,还体现在圣火上。在普通人的房屋中都有祭坛,燃烧着少许煤炭。一家之主的职责就是维持这团火常燃不灭,否则必有厄运临头。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必须加添燃料,使火熊熊燃烧。只有当一家人都绝后,家火才熄灭。这与古代东亚所说的“香火断绝”,颇有共通之处。
圣火之所以为圣,显然说明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有一系列严肃的礼仪规范与保障,比如不是所有的木柴都可以用于圣火,有些被视为不洁,不可投入圣火。每年的某一日,圣火都要被熄灭,然后立即重新燃起新的圣火代替。圣火不可用铁敲石头产生火星的方式点燃,而是要用太阳火,或者用特定的木块互相摩擦来升起。
圣火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公共事务中。希腊人和罗马人都称呼供圣火的祭坛为维斯塔,这个词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都是祭坛的含义。由于这个词是阴性的,于是人们又认为这是个女神,并且产生了维斯塔贞女,守护圣火,贞女一旦被发现失贞或者失职未能守护好圣火,就要被处死。
在建立新城时,首先也要点燃邦火,然后围绕着邦火画出城墙的方位。这些都是神圣的举动,罗马建城者罗慕洛斯的兄弟就因为侵犯了被视为有神居住的垄沟而被处死。每一个城邦,都记得自己的建城者名字和建城日期,因为每年都要在建城纪念日举行盛大纪念。
有时,殖民者会入居已经建好的旧城。但尽管他们不用另建房屋,建城礼仍然必不可少,他们必须安放新的邦火,祈求自己的城邦之神入住自己的新居。李维对于罗马城的形容可以用于任何一个城邦:“城中没有一处不是宗教的圣地,没有一处不住着神明。”城市都是圣城,它们在照着典礼建成后,必有保护神居于其中。城邦之火的可分性,也说明城邦是可分的。
希腊提洛岛剧院遗址旁的蓄水池
城邦的圣火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可以被毁,但是城邦依然长存。《埃涅阿斯纪》讲述的就是特洛伊城被毁后,该城的诸神如何跟着人一起漂洋过海,来到意大利的地方建城的故事。维吉尔记载,在特洛伊城被毁前夜,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托梦给埃涅阿斯,说“特洛伊城将它的诸神交在你的手中,去,寻找一座新城”。埃涅阿斯寻求诸神的神谕,在出海、征战和各种情形下,都不厌其烦地求问神,最终在拉丁人居住的地方找到了建城之所,显示出建城的神圣意义。在印欧民族中,人们相信灵魂不离开肉体,死者也不离开葬身之地。伟大的英雄或者祖先,死后仍然具有威权,他们化身为神,仍然保佑着这片土地,成为城邦之神。
因此,建城意味着众神与建城者同行,邦火的意义,类似于家火,是众神与小共同体的标记。古典时代的一般市民,不相信能保守所有人的神,因此所有的神都是地方性的。一旦城破,本邦的神也就会离开。正是这一观念,给各城邦的互相独立地位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参加建城行动的公民,有时是来自一整个特定阶层、有时是来自于每个家庭众子的抽签,如果有陌生人表达了愿意参加远征的意愿,那么也可以加入。他们来到新地之后,和当地人的关系也各有不同。在希腊北部的色雷斯,往往是发生冲突,将原住民赶走;而在意大利北部,他们与伊特拉斯坎人相处颇佳,还将学自腓尼基字母的希腊字母传给了后者,后者又在罗马人的接触中,将这份遗产传给了罗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