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孤雁说大雁
王志英
小时候经常见到大雁,那是每年春季小麦返青后,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一群又一群大雁落到小麦地里啄食麦苗,一落下来就是一大片,对小麦危害很大。为了保护庄稼,农民们就自发性地组织起“看麦队”,也有个别农民干起了“打雁”生意。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再也看不到大雁了。不要说“大群”,就是“零星”的也难以寻觅。
大雁到底到哪里去了?这还得从大雁的老家说起。
大雁的老家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每年冬天,它们都要从西伯利亚出发,一路浩浩荡荡飞到中国南方过冬,而到了第二年春天,它们又会成群结队的飞回西伯利亚,在那里产子繁殖。
问题就出在飞往中国的途中。因为俄罗斯有一批贪婪的猎人,早就知道大雁的迁徙路线,甚至年年都要在它们迁徙的必经之路上等待它们,它们一飞过来就被射*。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侥幸活下来的大雁便越来越少,来到中国的也越来越少,这就是近年来我们再也看不到大雁身影的原因。
其实,除了大雁,还有很多动物都从地球上消失了。原因就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猎。虽然现在我国对大雁已经有了人工培育,但是人工养殖的大雁,远不如野生大雁来得珍贵,毕竟它们属于自然,我们也不能永远将它们圈养。
可是近几天下午,我们出外锻炼路经张嵩村引黄大渠时,却发现了一只大雁,孤零零的,一直停在那段渠的附近,见人来了,就不慌不忙地飞到附近的小麦地里以避免与人类冲突。
不用说,那肯定是一只孤雁,不是病了,就是伤了,或者是失去了对偶,不想走了。
究竟为了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却引起了我们对小时候大雁的回忆。
大雁是一种“侯鸟”,春到北方生子,秋到南方避冬,不惧远行,故称征雁,也被誉为“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68~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只需要飞一两个月就能飞到。在长途旅行中,雁群的队伍组织得十分严密,它们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一边飞着,一边叫着,“嘎、嘎”的叫声不绝于耳。这种叫声能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的作用。
大雁是一种大型游禽,体型小于天鹅,该类群嘴甲大,嘴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鼻孔纵长;颈部较粗短,翅膀长而尖;尾圆;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
大雁是世界上五大最忠贞的爱情鸟之一。因其雌雄形影不离,夫妻一经结合,就形成固定伴侣。大雁从不独活,一群大雁里很少会出现单数。一只死去,另一只也会自*或者郁郁而亡。在中国文学中比喻它为恩爱夫妻,作为忠贞不渝的象征。
大雁集肉、蛋、绒、药用于一身,其胸腿部肌肉发达,肉纤维虽比野鸭粗,但肉味鲜美,烹调后味香肉嫩。蛋白质高达20.98%,脂肪为10.62%,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大雁翎可制羽毛球、羽毛扇及羽毛笔,羽绒可防寒保暖。中国古书《千金食治》《本草纲目》等十多部药典中均对雁肉有详细记载:性味甘平,归经入肺、肾、肝,祛风寒,壮筋骨,益阳气,也是一种药用鸟。
大雁还是一种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晚上睡觉时,多单腿着地。总由一只有经验的老雁担任哨兵。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准时地到达目的地。
大雁,品种繁多,有黑雁、灰雁、鸿雁、白额雁。在野生状态下,大雁性成熟需三年,一雄配一雌,年产蛋4~8枚。人工养殖时,可以一雄配多雌,性成熟时间为8~9个月,年产蛋量初产在15枚左右。第二年至第六年产蛋可达25枚,蛋重150克,孵化期为31天。
大雁是典型的食植性群集类水禽,野生状态下以植物嫩叶、细根、种子为食,其中多以杂草为主。人工养殖时,可以大群放牧吃嫩草、溜麦,主要活动在稻茬地、河坝滩涂、山坡等,不用补饲,即可达到5公斤左右的成雁水平。在圈养的条件下,可以喂各种杂草粉和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如玉米秸、大豆秸、花生秧等,在繁殖期内适当增加一些精饲料即可。大雁的繁殖率虽比家禽低,但草食性能强,饲养一个体重5公斤的成雁终生耗精料(育雏期)2公斤,是其它任何畜禽品种无可比拟的。
历代文人也为大雁留下了诗词。如唐·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解释:一只离群孤雁,不想饮水,不肯进食,只是低飞哀叫,思念追寻它的同伴。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有谁来怜惜这只天际孤雁呢?放眼望尽天涯,好像看到同伴身影;哀鸣响震山谷,好像听到同伴召唤。野鸦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如唐·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四》: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解释:孤单的鸿雁从烟波浩渺的大海而来,池塘河水不敢对它有所眷顾。侧目看见两只漂亮的翠鸟,在三棵秀美的大树上筑巢。站在令人瞩目的树木高处,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美好的品格担心旁人地无端指责,地位尊贵让神仙都感到厌恶。今日在高远的天空恣意遨游,让那些企图狩猎的人只能羡慕);
再如唐·李白的《鸣雁行》: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解释:胡地的雁叫声声,辞别燕山,昨天从委羽山出发今天早上就飞过了雁门关。它们嘴里都衔着芦苇枝,一路南飞散落在天地间。他们一只紧挨着一只在这条路上反复往来,客居在湘吴的烟波之地。因为霜雪侵蚀羽毛失去鲜丽的颜色,害怕遇上猎人惊声呼叫。听到弓弦的响声就会坠 落令人吁叹,诸君还要去射猎它们又是为何?)
(图源网络 谨致谢忱)
作者:王志英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