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罗晓莹尝试将100多株丹霞梧桐苗木移植到乳源种植,改善当地石漠化情况。
丹霞梧桐
梧桐科、梧桐属乔木,高可达8米,树皮黑褐色,叶片近圆形,薄革质,全缘,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多花,紫色;花萼深裂,萼片近分离,线形,朞荚果成熟前裂,卵状披针形,种子球形,淡黄褐色。分布于中国广东韶关,生于岩壁的石缝中及山谷的浅土层中。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出自三国时期曹丕诗作《芙蓉池作诗》。诗中的“丹霞”一词也被用来形容我国的一种独特地貌。红色砂砾岩土层瘠薄,峭壁处却有绿意丛生。植株外形高大,近似松树,花朵嫩紫绚丽。丹霞梧桐盛放在5月,那从悬崖峭壁的岩壁上生长出的枝条,缀满了紫红色的小小花朵,宛如这一片红色晚霞上点缀的紫色烟云。
近年来,石漠化地区也出现了丹霞梧桐的身影。丹霞梧桐正作为造林树种,慢慢走出丹霞山,未来或将成为韶关名片,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就地保护
近40℃高温下开展种子雨调查
距离丹霞山60公里,广东省南雄市丹霞梧桐县级自然保护区1万多亩的面积,生长着千余株丹霞梧桐。这也是丹霞梧桐首次出现在丹霞山之外。
广东韶关,7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技术员钟平生如往常一样,带好上山用的园艺剪和砍刀,拎着1.5L的矿泉水瓶。
进入保护区要先经过一段水路。招呼我们上船后,钟平生蹲在船头划动船桨,水面即刻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5分钟后小船靠岸,我们便来到山脚下。
上山的路并不好走,有些地方很陡,我们手脚并用,抓着旁边的树往上爬,只需半个小时,大家都喘着粗气,满头大汗。钟平生用毛巾抹了一下额头,拿起矿泉水瓶,仰头就灌。
一万多亩的保护区,千余株丹霞梧桐。去年,钟平生开始进行当年的种子雨。种子雨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从母株上散落的种子量。每年7-11月,钟平生平均每月上山8次做种子雨调查,以此记录丹霞梧桐种子的繁殖与扩散能力。综合考虑对丹霞梧桐树高、种子传播能力、种子的飞翔能力、种子掉落的时间等因素后,他在山地上设置了7个20×20m的样地,选定了9棵样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隔3米、6米、9米都安置一个网兜收集种子。收集完毕后,再回实验室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丹霞梧桐是落叶树种,每年4月抽叶。
种子雨在物种保护工作中属于基础性研究部分。钟平生介绍,对任何一种物种的保护工作,都包含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三个步骤。就地建立保护区都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来解释物种为什么会面临灭绝的问题;这个问题得到解释后,就可以开展迁地保护,即将物种从原生境迁往另一个可能存活的地方。最后再考虑回归,在它的原生境扩大种群,达到保护树种的目的。
近40°C的高温,在广东最炎热的几个月里,钟平生总是戴着草帽,脖子里挂条湿毛巾在山上盯网兜、收种子。汗水顺着头顶往下淌。到山下阴凉处,他才有空摘下帽子,轻轻扇几下。
植保趣事
为阻止偷伐团伙 曾翻山越岭三小时
民间自古流传“凤栖梧桐”。这成了多少文人墨客笔下对华夏文明的美好想象。1987年,位于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梧桐树,“丹霞梧桐”由此得名。
丹霞梧桐是一种小乔木,高5~10米,刚被发现时被认为是丹霞地貌的特有物种。它树形美丽,生长迅速,耐干旱、耐瘠薄,在石头缝里或者在有一点点土的岩壁上,根都能长得很牢固并且枝叶茂盛,是很适合培育为庭院观赏树木、道路绿化树种和造林的先锋树种。尽管对环境的适应性强,但刚被人类发现并关注时,丹霞梧桐仅100余株,1999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2014年被列为极小种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