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17 18:17:20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必然稳定的方面。规律这一范畴,揭示就是对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许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例如,万有引力规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规律结束了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素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例如,人类社会必然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规律的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事物联系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就是指规律;“不为尧群,不为桀亡”就是说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识为转移。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就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以前就存在着并起作用,只是牛顿通过研究认识了这一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只是马克思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了这一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恩格斯说,意识是地球上“美丽的花朵”,这是对艺术作用的生动描绘。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创造了令人自身都赞叹不已的世界文明。从石器工具到现代科技,从造纸术到激光照排技术,无不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的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形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践出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改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样,也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的思想动机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不是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第三,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来。

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的空间内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题选择是基金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验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之所以强调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是为了实践主体的正确选择。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国外受列强欺凌,内部积弱不振,莽莽神州,风雨飘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民面临着重大选择。革命先驱者们提出过种种主张,作出过不懈努力,然而,“长夜难明赤县天”,破碎山河依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抉择,以马列主义之“矢”,是中国革命之“的”,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之路。实践已经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然而,在这个道路上仍然有着一系列或对或错的选择。例如,是走城市暴动一举夺取政权的道路还是走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胜利的道路,是“毕其功于役”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分“两步走”,以及如何处理各个阶级、各党派的关系,如何建立新的共和国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同样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实践和探索,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所以,主体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在于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