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德法耶太太内心的仇恨,并没有随着侯爵兄弟的相继离世而熄灭。
她偏执地认为,所有与贵族有瓜葛的人物,都应该被处死。
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达内尔的年轻人,他正是侯爵的侄子。
然而,尽管达内尔身上继承了贵族的血脉,但他从未与侯爵兄弟同流合污。
他同情底层百姓,不仅在厄弗里蒙侯爵兄弟死后拒绝继承家产,还通过手中的贵族特权,全力帮助贫民减轻生活负担。
但内心早已被仇恨填满的德法耶太太,丝毫没有考虑这些。
为了复仇,她甚至将枪口对准侯爵家无辜的仆人,并以其生命为威胁,迫使达内尔从伦敦赶回巴黎接受审判。
在将达内尔送进监狱后,她仍然不肯罢休,拿着手枪就要把达内尔的妻子和孩子也赶尽*绝。
不料在双方拼抢过程中手枪走火,倒下的却是她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是指人在受到他人的伤害后,往往会将怒火迁移到比自己弱的人身上。
就像小说中的德法耶太太,因曾遭受过贵族的迫害,于是在翻身后变本加厉地想要报复达内尔和他的家人。
结果她也从一个可怜的受害者,逐渐沦为一名麻木不仁的施害者。
有句话说得好:“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生活中,对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我们当然有权利选择不原谅。
但过度的仇恨,非但改变不了既定的事实,还会让我们陷入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最终把自己逼上绝路。
就像陈年的伤,反复撕扯,只会日渐溃烂;不去触碰,才能愈合得更快。
放过别人,也是在放过自己
1975年,马内特医生在遭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牢狱之灾后,终于刑满释放。
他的女儿露西,专程从伦敦赶回巴黎接他。
但长期的监禁和折磨,早已让他从风华正茂,变成一位满天白发、神志不清的老人。
幸而在返回英国的路上,父女俩邂逅了一位名叫达内尔的年轻人。
在达内尔和女儿露西的悉心照料下,医生渐渐恢复了神志,也想起了之前诸多事情,但他仍会在某些时刻突然变得癫狂。
漫长的旅途中,父女俩还帮达内尔摆脱了一场官司的纠缠。
也正是在这互帮互助间,女儿露西和达内尔互相被对方的人格所打动,深深爱上了对方。
然而,就在两人订婚前夕,达内尔却突然向马内特医生坦白,自己正是当年害他入狱的厄弗里蒙侯爵的侄子,并请求他的宽恕和原谅。
想到自己长期遭受的苦难,医生的内心久久难以释怀。
在那段暗无天日的被囚禁的日子里,他曾无数次恶毒地诅咒厄弗里蒙侯爵兄弟,希望他们全家都遭受报应。
然而,在一番心理斗争后,医生还是决定放下过往的恩怨。
他不愿将上一代的仇恨,沿袭到女儿身上,更不愿因为自己的不幸,而剥夺了女儿的幸福。
他说:“无论什么新仇旧恨,为了她,都应该一笔勾销。”
最终,马内特医生向女儿隐瞒了真相,宽容地接纳了这位仇人的后裔。
当医生终于彻底地释怀,不再回首陈年的伤害,他竟奇迹般地完全恢复了神志,将自己从精神的囚笼里解放了出来。
王尔德说:“为了自己,我必须饶恕一些人。因为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园子里栽种荆棘。”
人活一世,你仇视什么,就被什么困扰;你憎恨什么,就被什么捆绑。
但其实,每个人的心力都是有限的,装的恨多了,也就意味着将与更多的爱和美好失之交臂。
很多时候,放过别人,未尝不是在放过自己。
与其纠结于过往的伤痛,在恨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如主动放下,着眼未来。
当你不再背负沉重的过去,就会发现,生命远比你想象的更加澄澈辽阔。
作为一部以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性长篇小说,《双城记》的开头至今仍为无数人所乐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初读此书时,尚不解狄更斯为何以截然相反的词形容那一段烽火岁月。
直到多年后在人海中沉浮,也历经了人情冷暖后,才开始对这番话有了更深感触:
那是最好的年代,无数的人为了权利而反抗压迫,为了自由而浴血奋斗;
那是最糟的年代,当平民与贵族的境遇发生扭转后,人性中的卑劣与龌龊并没有消逝,反而随着怨恨的转移,上演了一幕幕以暴制暴的人间惨剧。
但在这场善恶交锋的人性大戏中,马内特医生却用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放下仇恨,或许是一个煎熬而漫长的过程,但它绝对值得我们等待。
因为仇恨,永远都无法洗去伤害。
而爱,却是一股恨永远都无法代替的力量。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放下该放下的,原谅该原谅的。当你内心多了悲悯,少了怨恨,终有一天将会发现更美好的世界,遇见更强大的自己。
点个“在看”,和大家共勉。
作者 | 木木林,用恰到好处的热爱与投入,做好写作这件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