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也会“分等级”
把精力留给值得的人
微信通讯录添加的好友越来越多,但常联系的却很少。
当你发了一条新的朋友圈后,有人只是划过,看见犹如不见。
而有的人会看后点个赞,关系更近的,还会很用心的评论互动。
无论是“点赞之交”还是“评论之交”,你的朋友都在分等级,远近亲疏,一条动态就可检测出来。
朋友阿怪有一位关系很要好的朋友,这位朋友从不在朋友圈里给他点赞,却和其他朋友互动得很开心。
以至于,他每次看到他们互动就会感到难受和尴尬。
并且,还会不停地思考朋友不给自己点赞的缘由。
时间一久,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
事实上,阿怪认为的好朋友之所以不给他点赞,不过是因为他不在那位朋友的特别关注里。
人与人之间相处,不是你把别人当好友,别人也会把你放在同等地位的。
心理学上有个“梳毛”理论。
意思是在猴群里,猴子们表达亲密的方式,便是为同伴梳毛。
然而,梳毛会占据猴子大量的时间,每只猴子大概要花费10%的时间。
如果需要经营的亲密关系太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梳毛,维护关系。
所以,我们才要把有限的精力,留给朋友圈里的好友“梳毛”。
把朋友圈里的朋友分等级,并不是冷漠无情,而是只想把自己的生活分享给自己在乎的人。
朋友也需要界限
不要靠太近
曾在微博上看过一个热门话题:“你为什么秒删朋友圈?”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说:
“害怕在朋友圈里诉说自己的心情后,别人会闯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我们发朋友圈有时只是为了宣泄情绪,但往往有时还会引起一些“麻烦”。
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
有个男生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了,在辗转反侧之下,他发了一条朋友圈:“可惜,余生不是你。”
发完之后,他就觉得不太妥,便立即删掉了。
可还是被朋友看到了。
有人私信问他为什么分手,有人恭喜他恢复单身,还说觉得他女朋友配不上他。
甚至,还有人想给他介绍新的女朋友。
这让原本就很难受的他,变得更加难受。
人生在世,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人生至暗的时刻,也曾有过想要和他人分享的念头。
可偏偏,有些事情无可奈何,又难以言语,而有些事情是伤疤,无法揭给他人看,只能自己扛。
所以,如果发现好友删了朋友圈,就不要去追问了,给他留点私人空间。
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里,有个效应叫“刺猬效应”。
指的是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却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与人相交,也是如此。
离得太近,容易越界,产生不快,而相隔太远,又容易生疏,渐行渐远。
最好的距离,是我们待在一起,不说话,也觉得很美好。
人生路漫漫,请收起你的好奇心,别肆意窥探朋友不愿说出口的秘密。
用最好的自己交友
过往不必深究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曾在一次演讲里说过:
“有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一亿多人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
曾在豆瓣上看过一个网友的日记。
网友说,以前她朋友圈没有设置可见天数。
直到有一天,她加了一个客户后,她果断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
原来,那个新加的客户竟给她几年前的朋友圈点了赞,还留了言,并且还主动谈论她的过去。
突然间,她意识到自己的过去,竟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客户面前。
以至于,她一想到以后还要和客户对接时,就尴尬到不知如何自处,便决定把朋友圈设置为3天可见。
很多时候,朋友圈分享的不过是当时的心情,只有发布那一刻有意义。
时过境迁后,再回看,当初那种心情早已不再。
把过去的朋友圈锁起来,并不是觉得过去的自己有多差。
而是,有些过往不忍心删除,却又不想让新的朋友过多参与。
只想给过去的喜怒哀乐,加把锁,让过去永远停留在过去。
更何况,世事瞬息万变,人也是会向上生长。
现在的认知早已不同先前,可能过去喜欢的东西,现在未必会喜欢,也许以前不能接受的人事物,现在却能欣然接受。
行走在人世间,我们都希望用最好的一面去结交朋友,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当你成长时,你的朋友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懂你的人陪你一起走,不懂你的人,也会悄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