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真实心理,暴食症为什么是心理疾病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5-04 00:21:32

近年来,短视频和直播媒体催生出一批新兴“主播”,其中最火的恐怕就属情感主播和“大胃王”吃播主播。很多人惊讶于“大胃王”的食欲和食量,看他们每次吃那么多食物,都是感到既惊讶又过瘾。

不同于“吃播”主播,“大胃王”吃播完全是以量取胜的。他们一天摄入的食物重量甚至可以达到20斤,每一餐的食物也是好几个成年人的量,很多人在观看的时候不由得为这些“大胃王”捏了把汗。

“大胃王”吃播满足了很多人的猎奇心,但也有人质疑过“大胃王”吃那么多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不是每次吃完都会抠吐。今天我们这篇文章不去讨论“大胃王”吃播的真实性,而是去关注另一个经常会被忽略的群体:暴食症患者。

暴饮暴食行为之所以会发生,从行为人的角度来说,和其目的有关。“大胃王”吃播已经形成了一条鲜明的产业链,很多人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加入并坚持做吃播主播。但对那些并没有明显利益驱动因素的人来说,他们暴饮暴食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很多人把暴食症单纯理解为行为问题,但其实隐藏在暴食症后面的很可能是心理问题。

暴食症真实心理,暴食症为什么是心理疾病(1)

图片源自网络

什么是暴食症?

暴食症属于进食障碍的一种,指的是个体反复快速摄入大量食物后,再通过锻炼、服药、抠吐等行为对过度进食进行弥补。他们极度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所以会将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会出现超重或肥胖的情况。

DSM5中给出的暴食症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暴食。暴食发作以下列 2项为特征:

2. 暴食发作与下列 3项(或更多)有关 

3.对暴食感到显著的痛苦。

4.在 3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 1次暴食。

5.暴食与神经性贪食中反复出现的不适当的代偿行为无关,也并非仅仅出现在神经性贪食或神经性厌食的病程中。

同时,根据暴食症的发作频率,可以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划分:

暴食症真实心理,暴食症为什么是心理疾病(2)

图片源自网络

为什么会产生暴食行为?

和其它很多心理问题一样,暴食行为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1、压力或应激事件对暴食行为的影响

很多暴食症患者将进食看做是一种排解压力或降低压力水平的方式。也就是说,压力来临,暴食症患者的进食量和进食频率就会增加。除了应对压力,暴食症患者还用暴食行为来进行“情绪修复”。

通常,他们在进食前有着更高水平的负性情绪体验,“吃”,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又或者仅仅是减少了负面情绪。总体来说,暴食一场后他们是有收获的,哪怕收获之中带着愧疚感,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了消极情绪体验,听上去像不像陷入一个不见底的循环?

2、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项研究表明,如果父亲有暴食行为,那么他的女儿有很大可能发展出暴食行为。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进食行为起着监管作用,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进食情况缺乏监督管理,是不利于孩子养成正常的进食习惯的。

此外,建议父母不要用奖励和惩罚与孩子的进食行为建立过多的连接。比如,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习惯用食物作为“筹码”,做对了就奖励食物做错了剥夺食物,这对孩子进食行为的发展是不利的。研究表明,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发展出暴食行为。

“以瘦为美”已经成为当代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定义,很多男性也开始注意保持身形。但因此导致的对自己身形的过分关注和不满,首先会致使个体减少进食,而后在长期的限制进食环境中发展出暴食行为。

暴食症真实心理,暴食症为什么是心理疾病(3)

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个体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进食行为。如果一个人的性格特质中有很明显的冲动性,那么他对自己的进食控制能力差的情况下,加上过多的冲动性,就会有暴饮暴食的行为。

暴食行为本质上属于“孤独的进食”。和暴露在大众视野中的“大胃王”不同,普通的暴食症患者更倾向于单独进食。长期的暴食 引吐行为,不仅会给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会加剧个体的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引发更多的暴食行为。

就像一个无底洞,暴食行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会发展为恶性循环的。“吃”不是唯一排解压力的方式,还有很多积极的方法可以采用。如果你也意识到这一点了,却无法摆脱暴饮暴食的行为,请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恢复正常的饮食行为习惯,做一个健康的“吃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