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年6月,54岁的张飞突然暴死于巴西。当军营都督发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浑身酒气,身体平直的躺在床上,头颅却不翼而飞了。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怀疑张飞的死有很大的问题。
张飞死后,刘备急匆匆的为这个兄弟举办了一场葬礼。在说到张飞时,刘备悲痛欲绝,号啕大哭道:“翼德不听我再三劝告,每每酒后鞭打士卒,终招致此祸!”那么张飞是不是如刘备所说的那样“酒后无德”,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他的头颅又去哪了呢?
勇冠三军的“万人敌”
张飞,字翼德,河北涿郡人。
张飞的父亲张扈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因此,张飞幼时就已获得了常人不可比拟的学识。他能文善画,一笔强劲有力的书法,更为世人津津乐道。元代书法名家吴镇声称,张飞的工书造诣要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钟繇、皇象。明代大才子杨慎也曾亲赴重庆涪陵,观摩张飞所书铭文,推崇至极。
然而,汉末士族横行,世家大族们把持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话语权。在他们眼中,张飞的出身、家世,充满了铜臭味。尽管张飞在书法、绘画上拥有超人一等的才识,却始终无法得到士族子弟的认可。
就像同时代的何进、吕布,张飞也避免不了掉入时代的洪流中。他渴望跻身上流,获得有学识、风度的士大夫的赞扬。久而久之,张飞养成了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个人风格。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张飞和刘备、关羽一起散尽家财,招募兵马,从此建立了义勇军,参加了镇压黄巾运动。在义勇军中,张飞仅次于刘备、关羽,三人并称为“刘关张”。
扑灭黄巾后,张飞又与公孙瓒产生了联系,被任命为别部司马,并为抵抗袁绍的防守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刘备兵微将寡,公孙瓒又不容于汉末军阀。久居河北,无异于画地为牢。故而,在北海太守孔融发出求救信号后,刘备带着张飞、关羽,即刻南下,征讨黄巾余党管亥。
不久后,刘备又受到孔融推荐,前往徐州,辅佐陶谦迎战曹操。在徐州,张飞、关羽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才能。曹操麾下谋士郭嘉、刘晔、程昱曾说:
“张飞、关羽勇冠三军,皆万人敌也。”
对于张飞,刘备可谓是又爱又气。对于张飞的勇武威猛,刘备是相当承认的。但在另一方面,张飞的暴而无恩,又让他忧心不已。
众所周知,刘备一直视张飞和关羽为自己夺取天下的心腹。其中,关羽刚而自矜,看不士大夫,因此刘备一直让他远离文臣,训练士卒、随军出征。
和关羽一样,张飞也时常让刘备操碎了心。然而他的出发点却与关羽不同,他并不像关羽那样孤高清傲。他胆大心细,单纯从军事方面,他在战场上的指挥和谋略非常优秀。但只要涉及到守城、治理,他就像变了一个人。
正是由于“守卫下邳”不当,最终导致张飞背负了一生最大的污点。
196年下半年,袁术率部横扫淮南,从长江北一直打到了淮河南。刘备苦心经营两年的徐州,危在旦夕。刘备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因为袁术的目的,就是吞并徐州,据为己有。摆在刘备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第一是向袁术投降;第二就是走陶谦的后路,率军抵抗入侵者,将下邳交给张飞镇守。但最终,刘备选择了抗争。
对此刘备曾多次劝诫张飞,千万不要忽视徐州旧部的力量。当时刘备手中的兵力少之又少,整个徐州尽是陶谦故将的天下,因此行监坐守,稳定人心是当务之急。然而张飞却不以为然,反而与下邳相曹豹发生冲突。
正所谓“不见棺材不落泪”。张飞之所以如此固执,是因为深知曹豹并非他的对手。出于对曹豹的厌恶以及对徐州旧部抵制刘备的仇恨,张飞决定施予曹豹等人更大的压力,迫使他们不敢妄动。
然而事实上,张飞的举动恰恰逼反了曹豹。曹豹反相暴露后,袁术也趁机拉拢不喜张飞的吕布。他针对吕布唯利是图、反复无常的特点,不断派人游说吕布,好话说尽,并说“徐州尽归你有”,还派人送粮草到小沛。一来二去,吕布最终在曹豹的帮助下奇袭下邳,赶走了张飞,还扣留了刘备的家小。
张飞的机警
此后两年,张飞跟随刘备寄居小沛,受尽屈辱。吕布为人色厉内荏,毫无忠义,一直视刘备为一大威胁。他的麾下将领张辽、高顺更是百战名将,论战场雄威,丝毫不落于张飞之下。万般无奈,刘备只好投靠曹操,凭借曹操的力量,方才诛*了吕布。
然而,吕布的死亡并未带给刘备三人自由。刘备、张飞和关羽不过是从吕布的“牢笼”中,又掉进了曹操的“手心”里。有趣的是,在许昌最受欢迎的不是汉室宗裔刘备和喜读春秋的关羽,而是脾气暴躁的张飞。
徐州之战后,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封赏张飞为中郎将。其后,夏侯渊又将自己最为疼爱的侄女夏侯氏许配给张飞。因此,张飞在许昌贵族圈子里如鱼得水,悠哉乐哉。
200年,刘备、张飞遭遇了飞来横祸,曹操探知“衣带诏”机密,把朝廷重臣翻查了个底朝天,甚至连董贵妃都不放过。当时刘备十分害怕,于是带着张飞,以攻打袁术为由,借兵离开许昌,奔袭徐州,斩*了徐州守将车胄。
随后,回过神的曹操当即派遣刘岱提兵东进。谁知,面对刘岱大军,刘备仅用张飞出城抗敌。一开始刘岱还幻想着从“有勇无谋”的张飞身上夺取战功。但两军交战后,刘岱却傻眼了。张飞并不像“以讹传讹”中的那般莽撞无知,相反的是,他聪明机警,善用计谋。在徐州城外,张飞略施小计,就将刘岱*的片甲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