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发布消息称,大家屡见不鲜的在朋友圈“打卡学英语”的现象或涉嫌违反微信规定,流利阅读、火箭单词等被点名。平台握有生*予夺大权的情况下,这些英语培训公众号或机构,均已停止“在朋友圈打卡获返利”这一规则。
应该说,这一规定有其道理。现在很多公众号、APP软件等主体,通过返学费、送实物等方式,利诱微信用户分享其链接,包括分享二维码图片到朋友圈打卡。我的朋友圈成了你的广告地,的确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严禁打卡,可以禁止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干扰朋友圈。不过,打卡对于用户而言,并非没有用途。比如,每日的英语阅读打卡,是向身边人宣示,以此鼓励自己,或获得他人的鼓励。这是有效、有益的社交互动。
再说,人世纷繁复杂,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或许青年就想看到暗恋的人打卡,或者有些打卡内容本就非常有趣。而且,人对于被*扰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朋友圈好友有5000人,一些人的朋友圈好友只有100人,他们的需求与容忍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适当的管理是需要的,但能不能把看或不看的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呢?比如,不喜欢看的,可以屏蔽,但只屏蔽一周或一个月。这在技术上不是难事,也更人性,体验更好。
严禁打卡,会不会是有其他考虑呢?比如商业上的考虑。当管制权集中,松一点与紧一点,流量的优劣就区分出来了。即便微信是公正的,但商业场景复杂,某些场景更公正一些,也是难免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诱导分享的概念里,有很大的一块是指“公号互推”,这是被微信严厉禁止的。这样做是为了让公号与公号之间,没有联系,被原子化。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再好的内容,推广很难。
微信尽力提升用户体验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微信有很多方面,就我个人感受来说,体验并不见得比朋友圈打卡更好。
比如,我就经常对“清理微信缓存”这个按钮不敢操作,万一按错了,清掉了珍视的相片、视频怎么办?找找官方的说明吧,想不到的是,在微信的官方支持页面中,没有这个按钮具体功能的描述。以“缓存”作为关键词去搜索,没有任何对应内容。也就是,微信是一个官方说明书残缺的产品。我想,一定有人因为按错了这个键,丢掉了亲人生日、朋友聚会、孩子出生等等人生最珍贵的片段。
再举一个例子,微信支付是大家都要用的,微信里面还有理财,也就是说,微信支付像一张银行卡一样。既然是银行卡,总要查账吧。以前微信查账,是只能在手机上查的,要想查一年之前的东西,手指要翻动几十下,一不小心就回到前面的界面了,又得再来几十下。后来微信改进了,不过仍然没有PC端,而是在微信中填一个邮箱,发excel文件到邮箱中。不过,文件似乎只能半年一个,要查两年的,就得填四次,再把文件合并起来。
还有一次,我备份了微信,结果备份文件突然失效,辗转找到微信的工作人员。他告诉我,他们的产品逻辑就是这样的,备份之后,文件不能移动,不能重装。
显然,比起这些痛点,朋友圈多一点打卡,也不至于糟糕到哪里去吧。
张小龙说过,有无数个人教他怎么做产品经理。显然,这些人都不如他。不过,高度分工的现代工业体系中,消费者的声音,用户的声音,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这甚至构成一个专门的市场调查、客户研究专业与行业。微信作为一个用户体量达十亿级的国民产品,不论走得多远,都不能不聆听和尽力满足用户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