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人间自古伤离别。
“离别”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曾脱离人们生活的话题。
因为,离别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都难以避免,甚至堪称“常态”。
就拿我国的古诗词来说,“离别”于其中也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唐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宋代: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一句一沉吟,句句动人愁。
而这样的诗句虽然愁味绵绵,却又每每让人为之痴醉,也许,这就是浸满“真情”的文字的魅力吧。
无关名气,旨在分享大美;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它不是来自唐朝,也非来自宋朝,而是来自于明朝。
此诗充分印证了那句“好诗无关朝代”,它全篇句句皆是妙笔,写尽了人间的离别之愁,读来别有一番韵味。
与李布政彦硕冯佥宪景阳对酌
明·王越
相逢无奈又离别,樽酒休辞饮几巡。
自笑年来常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
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
别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
王越,字世昌,我国明朝中期的名将、诗人。
王越曾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可以说,王越在军事方面所立的功勋,是足以让人为之起敬的。
而更惊艳众人的是:王越不但是位有勇有谋的大将军,还是一位情感细腻、才华横溢的大诗人。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就是王越在驻守边疆过程中,与老朋友分别时所写。
诗的首联直切主题,并很鲜明地表达出了作者的内心情感:相逢无奈又离别,樽酒休辞饮几巡;相逢没有多久,无奈的是又要离别,不要停下手中的酒,索性将其多饮几杯吧。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渲染情感色彩的时候,特意用了一“逢”一“别”两个字,这样将它们放在同一句中,不但很有效地体现出了相逢时间的短促,更是通过一种几成对比的方式,把“愁”“悲”的意味体现出来。
作者身居荒凉的边疆可谓已经尝尽了“苦”的滋味,而无奈的是,他又要面临与朋友的分别,这就再一次为他的内心添加了更多的苦和愁。
所以在这种伤感的氛围中,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作者唯一能做的,也就借杯中酒与朋友做最后的道别了。
颔联是作者对自身境况的一个总结:自笑年来常送客,不知身是未归人;总是暗笑“我”连年都要送别客人,但却忘了自己本就是一位客子。
相信当读到这一联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不由一沉,因为这一联虽然写的是作者个人,但却又仿佛是许多人的人生写照,它堪称一句至理名言,犀利地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以强大的力量击中了读者的内心。
“暗笑”显然是在“以正言反”,这是古诗词中的一种典型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自嘲式的语气,把作者心中的愁苦表达得更加充分饱满,把诗中的情感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郁。
作者长年为客异乡,送走了很多朋友,这让他几乎忘记自己为“客”的身份。但在偶然回首间,才发现他自己不过也是个客子。
不得不说的是,在为“客”却送客归的现实背后,饱含的不仅是作者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还有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作者逆向而写,说东道西,却已经把最深的情感传递予读者。这样的诗句,的确称得上是经典之笔。
接下来的颈联笔锋一转,写到了具体的景色:马嘶落日青山暮,雁度西风白草新;在马儿嘶鸣中,夕阳西下,青山沉入暮色。大雁飞去,萧瑟的秋风吹拂着白草,显得是那样荒凉。
我们在格律诗写作课程中说过,动人的情语,若能配以妥当的景语,则更能起到感染人心的效果。
那么在这首诗中,此处的颈联就如“及时雨”一样,配合诗中的情语为全诗增色不少。
前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出发,冷色调晕染,后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以冷色调晕染。两句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暮秋傍晚的一幅送别图。
“送别”本就伤感,当其再与“秋天”的画面融为一体的时候,那种悲伤之意则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最后一联很是新颖:别恨十分留一半,三分黄叶二分尘;十分的离愁别恨,“我”留下了一半,它们三分随黄叶飘零,二分随尘埃飘落。
尾联顺颈联而来,再次借“秋”的蕴意,把离别之愁表达出来。而通过品读尾联,我们在看到秋之萧条画面的同时,也无不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那绵长的思乡之情与离别之愁。
句中的“一半”怎么理解呢?为什作者说是留一半呢?其实通过细品我们会发现,“另一半”恰恰是被朋友带走,而剩下的一半则是被作者留了下来。
这样的构思在诸多的诗词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作者把“愁”一分为二,且又再次细分,并与“黄叶“尘”两个物象搭配,可谓形象、逼真又深刻。作者匠心独运,又将尾联写出了风采。
黄叶凋秋堆别恨,西风吹老望乡人;各位看官,当读完王越的这首诗后,不知你有何特别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