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解锁设置打不开,人脸解锁晚上解不开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0-28 07:44:25

人脸解锁设置打不开,人脸解锁晚上解不开(1)

进入“智能化”时代,我们一方面迎来了空前的便利,一方面“网络安全”也成为一大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的智能产品,可谓是“层层加锁”——“密码锁”“指纹锁”,人脸识别,经过这一系列“加固”,才算是相对安全。可问题是,有人上锁是防盗,有人上锁则变成了“防自己”。近日上海市一位张先生,其购买的苹果手机,因为忘记密码,又无法进行人脸识别,导致无法使用。张先生要求苹果公司提供解决方案,但公司却声称“无技术可直接解锁”,这可把张先生气坏了,一怒之下,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那么,对于这起案件,法院会怎么判呢?

【案件回顾】

张先生于2020年5月从苹果专卖店购买了一台iPhoneXR蓝色64GB手机。购入手机后,张先生设置了密码解锁和人脸识别解锁两种开屏方式。然而2021年2月18日,张先生将手机放入口袋中,正常行走,使用手机时,却发现无法使用人脸识别解锁手机,更糟糕的是,他也忘记了解锁密码,无法通过输入密码完成解锁。

在多次尝试解锁无果后,同月22日,张先生来到苹果专卖店要求解锁手机,店员告知只能用刷机方式——即格式化手机——来解锁手机。然而张先生称,手机里有许多重要资料没备份,不能直接刷机,请求店员提供其他解锁方式,但店员的答复是“没有其他办法”。张先生几次协商后,仍没得到满意答复,遂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

【法庭审理】

在庭审中,张先生声称,自己购买该苹果手机后,在设置中设置了“开机密码如输入十次错误将自动删除手机内数据”的选项。而到法院开庭的当天,他仅剩最后一次输入密码机会。张先生表示该手机内数据对他很重要,他在其他设备上只备份过60%-70%。

张先生认为,他作为该手机的购买和使用人,现忘记密码,并未违反苹果公司的用户使用手册。而苹果公司提供的使用手册、官网页面,均为建议,其中的格式条款,排除了消费者的权利,免除了苹果公司的责任,在他看来,苹果公司具有解锁手机的技术,应当为出具真实购买凭证的用户提供相应服务。为此,张先生将苹果公司告上了法院并提出诉请,要求苹果公司提供相应技术解锁并赔偿自己在此期间不能使用手机而产生的经济损失5000元。

而苹果公司则辩称:涉案手机无法解锁的原因是张先生未能正确输入密码。张先生有义务保管自己的开锁秘密,苹果使用说明书对此进行了告知。如果连续六次输入开机密码错误,设备将会被锁定。虽然说明书上告知用户可以使用人脸识别进行开机或解锁屏幕,但特定情况下仍需要输入开机密码,其中就包括之前

四小时未使用人脸识别打开过手机以及设备开机、重启或使用人脸识别超过五次失败的情况。苹果公司只能帮助客户找回关联过邮箱进行身份验证的密码,但锁屏密码没有关联邮箱,公司现有技术无法帮助张先生找回屏幕解锁密码。但无论被锁原因,张先生凭合法购机凭证即可至苹果专卖店进行格式化,恢复出厂设置,涉案手机仍可正常使用,但手机内数据无法保留。

同时,苹果公司不能提供“后台直接解锁”的服务,是因为不能排除该手机是张先生购买,他人使用的可能。苹果公司认为,手机属于电子设备,用户应当及时对设备数据进行备份,同时苹果的使用说明中也向用户介绍用iCloud和电脑备份数据的方式。苹果设备中保存了使用者的重要使用信息和数据,如果绕开设备的开机密码提供解锁服务,会对使用者的隐私和数据造成安全隐患。

张先生要求被告承担5000元损失的诉请没有依据,张先生不能使用其手机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确输入密码。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张先生当庭演示开机页面显示需输入开启屏幕解锁密码,该密码为张先生在购买后自行设置,现张先生因未知原因无法正确输入密码,是他自身人为因素所造成。即使张先生无法输入密码,也可根据苹果公司提供的相应操作方式正常开启手机,手机内的数据虽无法保留,但涉案手机并不存在质量问题,苹果公司亦不存在过错。

张先生根据一则新闻就认为苹果公司存在不使用开启屏幕解锁密码就能为使用人解锁手机的技术,对此苹果公司予以否认,张先生亦未提供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故法院难以采信。关于手机内的数据,该手机为移动端存储介质,张先生购买使用后,应注意做好数据备份。张先生主张被告提供的使用手册、官网页面属于排除张先生权利,免除被告责任的格式条款,法院认为,苹果公司在上述材料中的提示用户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无不妥,并非买卖合同中的格式条款。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张先生的全部诉请。

最终,本案以张先生维权失败告终,主要理由是张先生未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苹果公司存在“不开启屏幕解锁密码就能为使用人解锁手机的技术”,同时苹果公司声称,在各项签约条款中已明确告知,苹果公司无法在没有密码的情况下,通过除手机格式化之外的其他方式为使用者解锁,而且此规则的设置用意是为了防止手机购买者与使用者不是一个人的时候,造成对手机真正使用者信息的泄露,因此这条条款的内容合法合理,理应受到法律支持的。

总之呢,在现实生活中,忘记手机密码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各种密码繁多的时候,搞混密码,忘记密码,这都不是稀奇事。因此,为避免遇到张先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此也提醒广大网友,平时要注意做好资料备份,以免造成手机内数据的丢失,给生活带来不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