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银发低头族。
整天抱着手机不放,手机没电便坐立难安、时刻离不开Wi-Fi……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频繁使用智能设备,有些成为了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群组的“网瘾老年”。这让当下很多年轻人感慨:“那些年劝我们少玩手机的父母,如今活成了我们过去的样子。”
据《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64.8分钟,有超十万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
一方小小的屏幕,为老年人骤然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却也悄悄地绑架着他们的生活……
刷屏时代,“银发族”成为“低头族”
可口的菜肴摆了满满一桌,可林一冰62岁的母亲就是不动筷子,眼睛紧盯着手机,另一只手在屏幕上不停地划动着。
“别看手机了,饭菜都凉了!”林一冰在一旁忍不住嘟囔着。
这句话,以前是母亲常在她耳边唠叨的,现在轮到林一冰自己说出口,她觉得有些好笑,但又带着几分无奈。
大学毕业后,东北人林一冰留在了南京一家大型会计事务所工作,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她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和父母相聚。为了方便联系,前几年林一冰给母亲换了智能手机,手把手地教会了母亲如何使用微信聊天、短视频和在线支付。由于疫情影响,林一冰已一年多没回家了,这一次,趁着国庆假期,她回家探望父母,老两口对手机“爱不释手”的程度,让她印象深刻,“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各自占据沙发的一角,一言不发,只顾着埋头‘刷’手机。”
“妈妈现在网瘾特别大,一天能刷五六个小时的短视频,有时候到深夜一两点也不睡觉。”林一冰发现,母亲对短视频格外痴迷,抖音和快手的点赞主要集中在厨艺养生、生活搞笑、家庭情感类的一些“土味”视频。
被手机“勾走了魂”的不仅仅是林一冰的母亲。
时针指向深夜12点,手机忽明忽暗的光,照亮了徐阿姨不愿睡去的脸庞。
微信、糖豆广场舞、K歌软件、快手视频,四大软件串起了徐阿姨的一天。“不瞒你说,疫情期间,我妈妈几乎都没出过门,有时候甚至连床都不下,没日没夜看手机。”徐阿姨的女儿抱怨说,自从母亲迷上了手机,曾经热衷的广场舞、健身操都统统被抛到一边了。在女儿眼里,母亲是手机达人,手机P图、剪短视频、购物,样样不在话下。这不,母亲最近又迷上了“全民K歌”这款软件,整个人像是着了魔一般经常对着手机唱到深夜,搞得邻里都不得安宁。更让她觉得担忧的是,因为母亲沉迷K歌,家里的厨房已经烧坏了好几口锅,“想着真让人后怕!”
类似的“网瘾老年”绝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父母沉迷手机怎么办”成为了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很多网友都表示,以往8点上床,9点打呼的爸妈们,现在到了深夜12点,依旧精神亢奋,沉迷在手机的世界里不愿睡去。
知乎上一位网友的经历让人哭笑不得——“外公今年73岁了,前段时间老毛病肺气肿犯了,导致他呼吸不了,大晚上打‘120’送去医院,把家人急得不行。然而,住院期间,外公夹血氧仪的时候居然给我妈妈说,能不能给他换个手指头夹,把中指夹住不太方便玩手机。”
另外一位网友也吐槽——“亲戚家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做奶奶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打开抖音,让孩子再假装不小心打碎一个,一起面对镜头说些吉祥话拜年。”
玩手机,成了当下很多老年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呈现了“老年低头族”的热闹生活,手机阅读、小视频、互动签到等功能大大缓解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独。
为什么“网瘾老年”越来越多?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人的评价体系由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组成,当社会评价弱于自我评价时,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老人退休后回归家庭,失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支撑,这时候,互联网的沟通和互动给了他们再次与社会接轨的机会,拓宽了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渠道,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
“银发低头族”刷的是什么
人至暮年,手机里的大千世界,成为了很多老年人内心的“避难所”,释放着他们的空虚和寂寞。
一台小米手机,对于68岁的陈阿姨来说,似乎就是一个贴心的“闺蜜”。对着它,陈阿姨说了很多连女儿都不愿说或者不曾说的“悄悄话”。
自从女儿接连生了两个孩子之后,陈阿姨便只身一人从老家来到南京,当起了“老漂族”,承担起了照顾孙辈的职责。老家和南京的距离并不算遥远,车程不过两小时,但陈阿姨仍然觉得自己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白天,女儿女婿上班,孙子孙女上学,大把空闲的时间里,陈阿姨经常去小区里的小花园坐坐,那里有不少老人坐着聊天,但各自的普通话里都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沟通起来挺费劲。
2016年,陈阿姨拥有了第一只智能手机,之后,她便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其中。如今,陈阿姨加入了30多个微信群,每天早上6点,她都会准时收到各个微信群群友的“早安”,晚上11点大家又会互道“晚安”。每一次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都会让陈阿姨兴奋不已。
在中国,大多数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起点是微信。中科院发布的《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超九成老人会使用微信聊天,超八成中老年人会在微信中发表情包、在朋友圈与他人互动、接收或发微信红包。
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微信社交中的点赞和及时回复带来了极为重要的仪式感。陈阿姨说,点赞就是在告诉别人“我正在关注你”或者是“我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和认可”。有时候,陈阿姨会抱怨女儿,从来不看她转发的内容,也不点赞。相比之下,微信上的“好友们”则显得更为贴心——每一条朋友圈,好友们都会热情地点赞和回复,这令她有一种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
越来越多的银发一族加入智能手机使用“大军”,也引得资本竞相布局,各大App不断深挖老年用户的喜好和特点,精准推送其喜闻乐见的内容,进一步吸引“银发族”成为了“低头族”。
自打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72岁的老赵便迷上了网购。哪个平台的商品最便宜,老赵心里门儿清——他买过9.9元的拖鞋、19.9元的T恤、29.9元的折叠椅……最近双十一,老赵更是把时间都用在了观看直播上。“他总是在家里摇手机,说是攒步数可以换钱;玩遍各大购物App,天天在家族群里发链接,让我们帮他砍价。”在银行工作的女儿赵译抱怨道,“我家的亲戚们已经很少回复我爸要求点赞和砍价的消息了,大家天天也比较忙,很多时候还要别人下载App和注册,有很大盗用个人信息的风险。曾有亲戚在群里直接叫停爸爸这种行为,但是爸爸不听,气氛一度很尴尬。”赵译直言,父亲每天积分换券,真正用得上的时候很少,而利用砍价、点赞买来的东西,其中不少是一些质量低劣且不太实用的商品。
《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过或者疑似上当受骗过的比例高达67.3%。其中,受骗信息类型前三位分别是免费领红包、赠送手机流量和优惠打折团购商品。
在中国,很多老人是各类民间偏方和心灵鸡汤的拥护者,“防癌抗癌的10种常见食物”“无籽葡萄竟是避孕药打出来的”“老人撞树可以疏通经络”……学医出身的李畅经常苦恼,自己76岁的母亲总是被这种虚假新闻、短视频里面的养生“秘方”洗脑。“母亲一直患高血压,有时候身体不舒服,我们要带她去医院,或者要她吃药,她只信所谓的秘方,根本不去看病。最让人担心的是,有些养生秘诀其实是打着‘卖药’的幌子,她几次都差点要买。”在李畅看来,传统的阅读习惯,让老年人对媒介的依赖性、信任度高,“只要网上看到的,什么都信,什么都点,根本不相信有虚假信息的存在”。
“一篇微信文章、一个短视频,背后或许就是成规模、成体系的团队在操纵老年人的注意力。互联网行业一系列产品设计原理,本质上都是想让用户的目光多停留一会。许多App打着返现补贴的旗号,诱导老年人转发内容,实则都是宣传或推广产品。”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多年的周月新深知,很多App和平台都有算法推荐机制,这些软件在安装后,会偷偷收集老人信息,再利用大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画像,给他们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标签。而由于老年人网络安全知识相对欠缺,极易陷入带有欺骗套路的内容和广告中,进而被诱导充值、购买理财产品、保健产品等。
从适老到助老,共同关注“低头老年”
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4亿。在一个老龄化加剧的社会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社交需求和精神需求,应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身处数字时代,鼓励老人拥抱互联网,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但又不落入技术的陷阱,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多方面配合共同推进。
去年12月,工信部宣布,从2021年1月起进入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使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时遇到的困难,并要求保障老年人信息安全,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近期工信部再次发文,要求适老化网站、适老化App严禁出现广告内容及插件。
今年上半年以来,某短视频平台打击“卖惨式”带货,处理违规直播间446个,封禁违规账号33个,包含“徐忆情感电台”“权哥讲情感”等多个粉丝超百万主播;而另一家短视频平台封禁了152个针对中年女性粉丝的剧本炒作式情感直播间。
“现在很多短视频平台已经推出了青少年模式,能否模仿‘青少年模式’,推出一个老年人防沉迷模式,杜绝不良信息,规避沉迷风险。”“80后”公司职员李想这样建议说,但随后她又补充道:“老年人是成年人,这种模式实施起来不太容易,且与商业利益相悖。”
在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看来,如今的互联网移动端,大部分智能产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但基本都停留在放大页面和字体上,适老化改造仍然不够彻底。“互联网的适老化改造应该由专家组成团队,研究老年人真正需要什么,提供更多适合老年人的相关内容,而不是盲目根据算法来推荐。”
张纯还建议,全国各地应当做好老年大学的资源投放,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成。“老年人上老年大学真的是为了学知识么?其实不尽然,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抱团取暖,在这里满足对友情、社交的渴望。”他表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现在社区更多的是给老年人提供物质保障,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救济可能比物质保障还要重要。社区应当多组织户外活动、才艺表演,建立健康和谐的老年群体生活模式,让老年人有更多的选择和去处,才能让他们有动力放下手机,走出家门。”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学者陆远也表示,应当充分发掘分散在基层的老年文化资源,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老年人选择。“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有许多民间阅读组织、亲子读书会,但似乎还没有专门面向老人的读书会,政府可以面向老人,提供一系列的文化需求服务和政策支持。”不过,他也强调,家庭生活仍是老年人生活的重心,子女不能将原本陪伴的义务,心安理得地交给社会或者相关组织,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聊天沟通,让老人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呵护,感到尊重和认可,才是预防老人沉迷手机的好办法。
“今天是我小孙女12岁的生日,我爱她,关心她,祝她永远健康成长。”11月1日,72岁的退休老师孟阿姨用美篇制作了《美好的一家》,发送给了远在北京工作的女儿,相册里回放了女儿*、小孙女出生成长的一幕幕。对于一位72岁的老人来说,把十几年的历史照片做成相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找照片、找图片、动画制作,孟阿姨用手机“捣鼓”了十多天,才最终完成。
千里之外,女儿点开这个带有音乐背景的网页后,泪流满面,“因为在这里面,读到了妈妈深深的爱和思念。”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姚依依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 陈洁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