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与行之间的这一段狭长的空间即行距。
行距有疏朗型和密集型。表现出的风格也有明显不同。“二王”时代虽然在字距之间的布白安排是无与伦比的,但行与行之间则大多数是较为整齐地排列着的。
草书尤其重视行距,历史上很多书法家对行距的处理方法迥异,但是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王羲之草书中写得较为狂放的《初月帖》后部分,虽然是粗犷的大字,但都是集中在每行的中部,两行之间字与字的关系也并无多少明显的行间渗透。再看怀素的《小草千字文》,行行界线分明,每行之内的字内空白和字间空白的处理确实很高超,但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却很少。
怀素、黄庭坚的大草冲破了字间的布白界线、字的大小取态,使得行间的空白处理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发展。虽然还是以行内关系为主,但行与行之间的密切联系已使得行与行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了。
古人处理行与行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可供大家参考。
1.行距空白从右到左,越来越小,越来越紧,仿佛书写越来越快,当然也可以相反,从左到右。这会使人产生一种山水相连,视野越来越开阔的感觉。但也要注意,行与行之间的留白,要做到恰到好处。太宽则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丧失了,呈现松散变成行行独立;太窄有拥塞的感觉。则拥挤不堪,全篇纷乱嘈杂。
2、行间左右字距不相等,甚至缩小到没有,两行字参差穿插,融为一体。张旭的作品其行与行之间的距离较为紧密,在《古诗四帖》中,行与行之间相互穿插,相互呼应,相互协调,过渡自然而和谐,满纸烟云的美感。但仍有一行一行地向前推移的感觉。而徐渭有的作品以及祝枝山的草书则完全融为一体,强迫你以整体观看一幅作品。
3、末字与首字呼应。有的在笔法上呼应。如提笔呼,按笔应;轻笔呼,重笔应;缓笔呼,急笔应。也可进行方向上的呼应,头行末笔向上,第2行首字起笔向下起。有的前行与后行的连接,让每一行的第一个字与前行的最后一个字保持同样的书写样式,使其首尾相连。如墨色枯湿浓淡的一致和造型大小正侧的一致等等,也是首尾相连的方式。
4、紧压字距从而形成较宽的行距的如何呼应,可参考学习黄道周、王铎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互相补气,第二行与第一行字与字不能横成列,二行之间有团聚的感觉,互相鼓荡。或者在势上,互胡依赖、左顾右盼。
5、通过对比建立联系。或轻重有别,浓淡有序,彼此照应,通篇和谐。或一行大,一行小;一行粗,一行细。一行宽,一行窄。又如一行连与一行断的对比关系,收缩与扩张的对比关系。上一行笔势收敛,下一行就有所放纵。或者相反。这些对比关系,促成相似元素,形成类型关系,呼应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