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四面楚歌
董卓擅长的只是霸道,残忍与战争,绝对不擅长搞政治。
进入洛阳不到一年的时间,董卓不但没有重振朝纲,恢复洛阳治安管理,反倒弄得民怨四起,人人自危。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董卓也清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培植自己的力量,要有自己的亲信。应该把军事行政等大权牢牢握在手中。
所以上台之初,提拔自己的亲信周毖,伍琼等人。让他们大力发展自己的力量。
周毖,伍琼也不负重托,推荐了好些人才,下面列举一下: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
都是三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
董卓也很给面子,封给他们官职,不是太守就是刺史。
但,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
即便是董卓亲手提拔的这些将领也都高举义旗,反了。
董卓很伤心,伤心的结果是*了周毖,伍琼。
还有一个非常另类的人物——袁绍。就是怂恿何进诛*宦官的那个,他对董卓的反应更为强烈。
就在董卓废立皇帝的时候,袁绍就显现了他强硬的一面,不过终归胳膊扭不过大腿。
而今,袁绍终于找到了同盟军。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进兵洛阳,诛*董卓。
歃血结盟,推举袁绍为盟主,下定决心,死无二志,不胜不归。
史称关东联军。阵容强大,确实把董卓吓了一跳。
可实际上,是只纸老虎。
尚书郑泰,就把关东联军的实际情况向董卓分析的头头是道。
首先,他分析了关东军的领导阶层。
袁绍:
高干子弟,花花公子,从小长在蜜罐里,尽管身居高位,但他知道什么是战争吗?充其量就是扯大旗。
张邈:
整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看似严肃,故作深沉,胸有城府,实际是腹中空空,啥本事没有。实际上就是一个牌位,
孔伷:
耍嘴皮子的,就像现在某些专家,大师一样,更像街头卖老鼠药的,你只要不打断他,他的话就永远不会停下来。能把活的说死了,也能把死的说活了。这样的人能上战场吗?纯粹一个大忽悠。
其次,他们要进攻洛阳,那是以下犯上,有违纲常,我们就会在民心向背上占据优势(啊呸)。
最后,关东地区,是汉王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多年以来很少有战事发生,人们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旦有战争发生,他们就会惊慌失措,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拥军,也没有优良的兵源。
而关西地区,常年与胡人、羌人作战,战斗经验丰富,就是个妇女也能拉弓上阵。
兵源到处都是。
郑泰的分析到底对不对呢?
看看关东联军的战绩吧。
首战,王匡勇往直前,带领他的泰山兵埋伏在一个隐蔽处,想给董卓来个措手不及。
但他忘记了,董卓是战将出身,打了一辈子仗,不会轻易上当,他早早派一小撮人引诱王匡,而主力部队已经绕到了背后,给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王匡几乎全军覆没。
最令人失望的是,同盟军畏惧董卓的实力,眼巴巴的看着王匡挨揍,没有一个伸出援手。
结盟时的决心,荡然无存。
(其时董卓的西凉兵确实勇猛无敌,又有一员勇猛的大将为他统领全军,那就是吕布。)
真令王匡寒心。
这种形式给董卓提供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关东联军纷纷败退,望风而逃。
当然,在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之中也有智谋勇猛之士,他们一心讨贼,匡扶社稷。
我看到两个最为突出的英雄:孙坚,曹操。
孙坚
孙坚该出场了,他在幕后已经等不及了。
(三国中,孙氏父子组成了一个最为豪华,最让人敬佩的一个家族。)
孙坚本是袁术的部将,但是在征讨董卓的过程中,比他的上司表现的好多了。
出兵之始,孙坚一脸*气,如有敢于阻拦者,*无赦,以至于一路上人见人怕,地方行政人员早早备好车马粮草,军械物资。
下面我们看一看孙坚的讨贼之路。
孙坚跟随袁术起兵讨伐董卓,他认为*是顺应民心的大事业。
所以,不管是百姓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为他的前进之路创造有利条件,早日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所以对于那些不太听话的官员,他会以*立威,这也是一个将军的正常思维。
不过在经过荆州地面时,他夹带着干了一件公报私仇的事,那就是*了和他一向不太和睦的荆州刺史王睿。
(顶天立地的孙坚心胸并不开阔,并且*戮成性,他的儿子孙策也遗传了他这种性格。最后两人都死于非命,不能不说与这种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
到了南阳之后,又*了太守张咨,原因是“道路不治,军资不具。”
说白了,就是没把我孙坚侍候好,影响了我讨贼进程。
如此一来,有谁还敢不听。
光说不练是不行的,看一下他的战绩。
董卓派遣数万人进攻孙坚,先锋部队来到阳人(地名)城下,恰在这时,孙坚派公仇称到袁术那儿去请求粮草,只带着文职官员和少数的礼仪兵在城外大摆筵席,为公仇称送行,形势非常危急。
孙坚很冷静,让礼仪兵列队相应,但是,很奇怪,只是列好队形,人人不得轻举妄动,就像迎接外宾一样,而孙坚还在那儿大吃二喝呢。
董卓军队也有点懵,唯恐有诈,也不敢进攻。
就在头脑成一片浆糊之时,孙坚已经组织部队有序的退入城中。
这也算一个空城计吧。
没有胆量的人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进城后,孙坚说出了自己的道理:不敢打啊,真要打起来,你们这些文官早没命了,你们也是军队的无价之宝啊。
这样的领导,能不让人爱戴吗。
退入阳人城之后,重整军马,再战,斩*了董卓的都督华雄。
军事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在这关键时刻,孙坚待在阳人城,单等公仇称向袁术请来粮草,手里有粮心不慌。
然后直攻洛阳,捣毁董卓的老窝。
但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
孙坚还是不太了解他这个老领导。
袁术
袁术这个人,志大才疏,偏听偏信,心眼小的跟针尖一样。
他实际的想法就是怕孙坚攻克洛阳之后,功高盖主,无力控制了。
因此就在粮草军资上故意制造麻烦。
万般无奈,孙坚在夜间骑马到鲁阳去见袁术,两地之间有一百多里路。
两军对峙,主帅竟然为了粮草亲自跑回来。
见了袁术之后,孙坚发表感慨,句句落地有声:
我之所以奋不顾身的冲锋在前,说大了是为国家讨伐逆贼,重扶社稷,造福黎民百姓;
往小里说,是为将军你报家仇私恨那,你遭到了董卓的灭门之祸,就不想报仇?
我与董卓又没有这样大的仇恨,何苦呢?
我这是为你效力,你怎么能这样,听信谗言,连粮草都不供应。大功即将告成,而因缺粮退兵不成?
愿将军深思。
袁术无言以对,羞愧得调发军粮。
孙坚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从董卓的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
董卓在大败关东联军之后,曾经这样说过:
关东联军都是一些鼠辈,没有一个不怕我的,唯独孙坚真令人头疼啊,真得想个法子才行。
看来真是让孙坚打怕了。
办法想出来了,还是老一套,封官,大大的封,凡是孙坚的叔叔大爷,儿子侄子都来做官吧。
这对董卓来说不容易了,除了他老董家,整个家族都封官的就他老孙家了。
不行,董卓估计只有这些还降不住孙坚,再加一条:和亲,咱们做亲家吧。
董卓,了解不了孙坚的为人,更了解不了孙坚的抱负。
孙坚回话:你是真不要脸,皇帝让你给废了,朝廷让你给搞乱了,大臣让你给*了,百姓你都不放过,你这是犯了死罪。你还想和亲,亏你想得出。
应该说,孙坚此时绝对没有独霸一方的想法,能够拒绝董卓如此高规格的封赏,足以说明,孙坚是一心为国除贼。
刻不容缓,乘胜进兵,直捣洛阳干掉董卓。
孙坚大军进驻大谷(地名),距离洛阳九十里。
被孙坚逼的实在没办法了。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做出了他一生中的又一“杰作”:焚毁洛阳,逃往长安。
可怜一把火,让东汉王朝几百年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风而去。
皇宫,宗庙,府库,民家,方圆百里,一扫而光。
无辜百姓死者无数。
地面上已经寸草不留,地下也要挖干净,凡是王公贵族,富裕人家的的陵墓一律发掘清理。
洛阳是都城,陵墓中的宝物众多,都装进了他董某人的腰包。
另外,洛阳所有土财主、洋财主的家产归公,还是归董卓。
名为坚壁清野,实为与民争利。